
傳說中的山中怪獸。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中山經·山膏獸黃棘》:“山膏如豚,厥性好駡。” 郭沫若 《沸羹集·趙高與黑辛》引 章炳麟 《為柳亞子題扇》詩:“江湖滿地嗚呼派,隻遂山膏善駡人。”
關于“山膏”的詞義解釋如下:
山膏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怪獸,最早見于《山海經·中山經》。其名稱拼音為shān gāo,部分文獻中“膏”被誤注音為“huān”(歡),但主流考證認為應讀作“gāo”。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山膏”解釋為“山中珍貴財富”,此說法源于對“膏”字(本義為油脂、肥肉)的引申,但屬于現代擴展義,與古籍原意無直接關聯。
建議需引用古籍或研究神話時,以《山海經》的原始記載為準。
山膏,又稱山芮膏,是指從山中采集的一種粘稠的樹脂。拆分部首為山(shān)和膏(gāo),其中“山”是常見的部首之一,表示與山有關,而“膏”則表示與脂肪、粘稠有關。
山膏的拆分筆畫為5畫,其中“山”的筆畫為3,而“膏”的筆畫為2。
山膏在古代被廣泛使用,主要用途有潤滑、粘合、藥膏等。山膏來源于一些山間的特殊植物,如松樹、杜松等。它以其粘稠的特性,能夠很好地黏合物體,也能用作山間寒冷天氣的潤滑劑。
在繁體字中,山膏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形狀有所區别。
古時漢字寫法對于山膏來說,主要是在字的形狀上有所不同。在古代文獻中,山膏的寫法可能是類似于“山艮”、“山喿”等形式。
以下是山膏的一些例句:
1. 山膏可用于制作草藥膏方。
2. 這種山膏具有很強的黏性,能夠很好地粘合石頭。
組詞:山膏石、山膏油、山膏藥、山膏樹。
近義詞:山脂、山膠。
反義詞:山脫、山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