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膏的意思、山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膏的解釋

傳說中的山中怪獸。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中山經·山膏獸黃棘》:“山膏如豚,厥性好駡。” 郭沫若 《沸羹集·趙高與黑辛》引 章炳麟 《為柳亞子題扇》詩:“江湖滿地嗚呼派,隻遂山膏善駡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山膏是漢語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神話生物,其核心釋義與文化内涵如下:


一、本義與出處

山膏最早見于《山海經·中山經》,記載為一種栖息于苦山的異獸。原文載:“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豚),赤若丹火,善罵。” 其名中“山”指栖息環境,“膏”古義通“獋”(háo),意為野獸吼叫,點明其善鳴特性。


二、形态特征

  1. 外形似豬

    據《山海經》描述,山膏體型如幼豬(“狀如豚”),通體赤紅如火焰(“赤若丹火”),屬典型的神話獸形。

  2. 文獻佐證

    清代學者郝懿行在《山海經箋疏》中進一步考據,指出其形态與“封豚”(大野豬)類同,印證其豬形特征。


三、行為特性:善罵

山膏最顯著的習性是“善罵”(喜好辱罵)。《山海經》未詳述其罵聲内容,但後世注家如郭璞認為,此特性象征“山精語惑人”,暗喻自然環境中不可理解的怪異聲響。這一特性被引申為語言攻擊性的象征,常見于文學隱喻。


四、文化内涵

  1. 神話象征

    山膏被視為山林精怪的化身,其“善罵”特性被賦予警示意義,代表自然界的不可控力量。明代文獻《骈雅》将其歸類為“山鬼”屬,強化其精怪屬性。

  2. 文學隱喻

    魯迅在《故事新編·理水》中以“山膏”諷刺滿口惡言之人,使其成為語言暴戾的代名詞,延續至現代漢語的修辭使用。


五、現代釋義

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綜合古籍定義:

山膏:傳說中的獸名。狀如豬,赤色,善罵。(《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792頁)

其釋義始終圍繞神話原型,未脫離文獻本源。


參考資料

  1. 《山海經·中山經》(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清嘉慶刻本)
  3. 朱謀㙔《骈雅》(明萬曆刻本)
  4. 魯迅《故事新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5.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山膏”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山膏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怪獸,最早見于《山海經·中山經》。其名稱拼音為shān gāo,部分文獻中“膏”被誤注音為“huān”(歡),但主流考證認為應讀作“gāo”。

二、特征描述

  1. 外形:狀如豬(《山海經》稱“其狀如逐”,“逐”通“豚”),通體赤紅如火焰。
  2. 習性:以“善罵”聞名,古籍記載其“厥性好駡”“善詈”,即喜好言語攻擊。
  3. 出處:主要活動于苦山(《山海經》記載的具體山脈)。

三、文化引用

四、其他解釋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山膏”解釋為“山中珍貴財富”,此說法源于對“膏”字(本義為油脂、肥肉)的引申,但屬于現代擴展義,與古籍原意無直接關聯。

建議需引用古籍或研究神話時,以《山海經》的原始記載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拜免哺啜城戍塵務沖散創作沖動觸受醋勁兒大斧劈電場東邊封策腐套幹樞耕耰貫想國廪含冰茹蘗花缦魂壓怒濤潔峻矜名妒能炯鑒蟿螽跨巽嫠辍緯禮絕緑英梅貌匮馬走銘诔謀幹鳥章槃水箝擊乾造敲比峭行輕呂啓譬遒古桡動脈忍古熔斷宂鬧騷魂殺地詩説守成熟卧崧鎮素裹藤杯迢斷調風變俗退潮兔缺萬元戶校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