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嚼子和馬缰繩。《荀子·性惡》:“前有銜轡之制,後有鞭策之威。” 晉 葛洪 《抱樸子·嘉遁》:“孰與銜轡而伏櫪,同被繡于犧牛哉。” 明 方孝孺 《馬圖贊》:“強加銜轡,於馬為疵。”
(2).指馬匹。 宋 葉適 《著作正字二劉墓志銘》:“而陛下乃親技擊,騁銜轡,豈緩急欲為自将地乎?”
(3).喻法令。《後漢書·鮑永傳》:“ 永 以吏人痍傷之後,乃緩其銜轡,示誅彊橫而鎮撫其餘,百姓安之。”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剿撫異同》:“靡不寬其銜轡,示以優容。”
“銜辔”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án pèi,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銜”指馬嚼子(置于馬口中用以控制其行動的金屬器具),“辔”指駕馭馬的缰繩。兩者結合代指整套控馬工具,如《漢書·刑法志》中“猶銜辔而策”即用此意。
古代常以工具代指本體,因此“銜辔”可引申為“馬匹”本身,例如描述軍隊或出行時“銜辔齊備”即指馬匹已準備妥當。
在文學或政論中,“銜辔”被用作比喻,象征對人或事物的規範與約束,如“法令如銜辔,制民之行止”。
該詞多用于文言或書面語,現代口語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或成語中仍可見其蹤迹。
銜辔(xián f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銜字是由“行”和“口”兩個部首組成,辔字由“辛”和“車”兩個部首組成。
銜字,左邊的“行”是7畫,右邊的“口”是3畫。總共是10畫。辔字,左邊的“辛”是4畫,右邊的“車”是7畫。總共是11畫。
銜辔這個詞,最初來自于古代馬車的用法。在古時候,馬車中使用的辔就是用來掌握和控制馬匹的工具。而馬匹咬住辔,就是銜辔。
銜辔的繁體字為「銜轡」。
在古代,銜辔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其中,《康熙字典》收錄的《說文解字》中,銜字寫作“衘”,辔字寫作“騑”。
1. 他銜辔準備駕馭這匹烈馬。
2.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隻有心連心,才能真正銜辔。
銜口咬舌、銜枚疾走。
駕禦、驅車。
放餌、松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