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言僞行的意思、矯言僞行的詳細解釋
矯言僞行的解釋
虛假的議論行為。
詞語分解
- 矯言的解釋 .虛假的言論;謊話。《莊子·盜跖》:“縫衣淺帶,矯言僞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南史·袁昂傳》:“誓之丹款,實非矯言。”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 熙先 構逆懷奸,矯言欺衆。”.
- 僞行的解釋 .詐僞的行為。《文子·上義》:“ 老子 曰:‘為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士無僞行,工無淫巧,其事任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新唐書·陳叔達封倫等傳論》:“若 倫 僞行匿情,死乃暴聞,免兩觀之誅,
網絡擴展解釋
“矯言僞行”是一個漢語成語,由“矯言”(虛僞的言辭)和“僞行”(虛假的行為)組合而成,形容人言行虛僞、表裡不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指虛假的言辭和僞裝的行為,強調内外表現的不真實。
- 深層含義:形容人為了某種目的刻意修飾語言、僞裝行動,缺乏真誠。
出處與背景
- 最早文獻:出自《莊子·雜篇》,原文為“縫衣淺帶,矯言僞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
- 後世引用:宋代秦觀在《論議下》中進一步使用該詞,如“矯言僞行之人,弊車羸馬竄伏岩冗,以幸上之爵祿”。
使用場景與語法
- 適用語境:
- 批評虛僞做作的人,常見于書面表達或正式評價。
- 多用于描述官場、社交場合中為謀私利而僞裝言行的情況。
- 語法功能:作賓語或定語,如“揭露矯言僞行”或“矯言僞行之人”。
- 感情色彩:含貶義,屬生僻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近義詞與對比
- 近義詞:虛情假意、口是心非、陽奉陰違。
- 反義詞:言行一緻、表裡如一。
示例(補充)
- 古籍例句:“矯言僞行之人,弊車羸馬竄伏岩冗。”(宋·秦觀)
- 現代用法:某些政客的承諾不過是矯言僞行,難獲民衆信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矯言僞行》的意思
《矯言僞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修正言辭,掩飾行為,用虛僞的言辭掩蓋自己的不正之處。
拆分部首和筆畫
《矯言僞行》這個成語的拆分為:矢(shǐ)+ 言(yán)+ 僞(wěi)+ 行(xíng)。
它的部首是“矢”,音“shǐ”,由3個筆畫組成;其次是“言”,音“yán”,由7個筆畫組成;再次是“僞”,音“wěi”,由6個筆畫組成;最後是“行”,音“xíng”,由6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矯言僞行》這個成語出自《論語·衛靈公》:“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意思是說如果有真正的君王,必須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表現自己的仁德。後來,這句話就轉化為成語《矯言僞行》。
繁體字為《矯言僞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人們使用的《矯言僞行》的漢字寫法是:“矯言僞行”。
例句
他在朋友面前矯言僞行,表現出一副善良正直的樣子,但背地裡卻在做壞事。
組詞
- 矯情不遂:憋屈不順心,故意表現得不近人情
- 僞正不滿:虛僞地表示贊同和滿意。
- 紛僞蘊藏:各種虛僞、欺騙隱藏其中。
近義詞
- 僞善:虛僞的善意或善行
- 僞裝:掩飾真實意圖,假扮成别人或假裝是某個身份
- 假意:虛假的言行
反義詞
- 真言實行: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真實的行動
- 直言不諱:直率地說出真實的想法,毫不掩飾
- 真誠:真實、誠懇和坦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