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齿德的意思、齿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齿德的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后用“齿德”指年龄与德行。 宋 魏了翁 《古今考》:“满千钱者升之堂上,不则退之堂下,惟商财贿,毋问齿德。”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投胶》:“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齿德皆尊。”

(2).年高德劭。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锺馗图》:“予视先生犹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齿德自居。” 清 方苞 《万季野墓表》:“惟余不与,而 季野 独降齿德而与余交。”

(3).指年高德劭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桓 命於邻党中,招二三齿德来。”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齿德是汉语中表示年龄与德行并重的复合概念,常见于古代典籍及礼仪语境。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齿”指代年龄或年齿,“德”意为道德修养,二字合称指年高德劭之人。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对“养老”制度的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其中蕴含以齿德为尊卑序列依据的礼制传统。

从单字训诂角度分析:

  1. 齿:《说文解字》释为“口断骨也”,段玉裁注引申为“人生之数从齿而长”,故有以齿代指年龄的用法,如《孟子·公孙丑下》中“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2. 德:《尔雅·释诂》解作“德,得也”,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特指内在品德修养。

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用于特定语境,如祭祀文、寿序等文体,表达对长者的敬称。例如宗族祭祀时“推举齿德俱尊者为族长”的表述,既包含年龄门槛,又强调道德要求,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尚齿尊贤”的价值取向。

网络扩展解释

“齿德”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解释:

  1. 词源与基本含义
    该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其中“齿”指年龄,“德”指品德,合称表示年龄与德行兼备()。后逐渐演变为对年长且有德者的尊称。

  2. 引申含义

    • 年高德劭:形容人年龄大且品德高尚。例如明代瞿佑的《归田诗话》中提到“先生不以齿德自居”,即强调品德与年龄并重()。
    • 代指有德长者: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道“招二三齿德来”,即指邀请德高望重的长辈()。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场合,表达对长者的敬重,如明代许自昌在《水浒记》中以“齿德皆尊”赞美保正的品德与资历()。现代语境中虽不常用,但在讨论传统文化时仍可能涉及。

总结来看,“齿德”融合了传统儒家对“年龄”与“德行”的双重推崇,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长者的尊重和道德标准的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

白茅人不仅不惜工本卜筑撤废琛賨冲辰愁魔麤缪大洋洲电灌站曡韵敌国通舟恶道洏涟二性子发胀非唯纷云傅险高贵诰命夫人怪秘合击会提或或户枢不蠹精密度齎怒柩车久几袀玄两败俱伤链式反应络纬谬见内衙你们蒲艾鎗摐墙花柳锲梓绮媚秋祭赛祭三笠辞深念世调世喧同根词铜竟通讯员托戒蛙鸣蚓叫亡君亡缺威怀蚊眉孝服薪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