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德的意思、齿德的详细解释
齿德的解释
(1).《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后用“齿德”指年龄与德行。 宋 魏了翁 《古今考》:“满千钱者升之堂上,不则退之堂下,惟商财贿,毋问齿德。”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投胶》:“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齿德皆尊。”
(2).年高德劭。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锺馗图》:“予视先生犹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齿德自居。” 清 方苞 《万季野墓表》:“惟余不与,而 季野 独降齿德而与余交。”
(3).指年高德劭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桓 命於邻党中,招二三齿德来。”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
词语分解
- 齿的解释 齿 (齒) ǐ 人和动物嘴里咀嚼食物的器官(通常称“牙”):牙齿。齿腔。齿髓。齿龈。齿冷(笑必开口,笑的时间长了,牙齿就会感到冷。因谓讥笑于人,如“令人齿齿”)。 排列像牙齿形状的东西:齿轮。锯齿。梳
- 德的解释 德 é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网络扩展解释
“齿德”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解释:
-
词源与基本含义
该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其中“齿”指年龄,“德”指品德,合称表示年龄与德行兼备()。后逐渐演变为对年长且有德者的尊称。
-
引申含义
- 年高德劭:形容人年龄大且品德高尚。例如明代瞿佑的《归田诗话》中提到“先生不以齿德自居”,即强调品德与年龄并重()。
- 代指有德长者: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道“招二三齿德来”,即指邀请德高望重的长辈()。
-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场合,表达对长者的敬重,如明代许自昌在《水浒记》中以“齿德皆尊”赞美保正的品德与资历()。现代语境中虽不常用,但在讨论传统文化时仍可能涉及。
总结来看,“齿德”融合了传统儒家对“年龄”与“德行”的双重推崇,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长者的尊重和道德标准的重视。
网络扩展解释二
齿德(chǐ dé)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齿(chǐ)和德(dé)。以下是对这个词的详细解释。
1. 拆分部首和笔画:
- 齿(chǐ)是一个汉字部首,也是“牙齿”的意思,由7个笔画组成。
- 德(dé)是另一个汉字部首,也是“品德”、“道德”的意思,由10个笔画构成。
2. 来源:
齿德(chǐ dé)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它是从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引用的一句话:“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君子不会只注重外表和器物的质量,而是更注重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3. 繁体:
在繁体字中,齿德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4.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齿德的构造稍有不同。齿的字形在古代时候更加简单,德的字形与现代汉字相同。
5. 例句:
- 他深知齿德的重要性,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道德修养。
- 这个社区注重培养居民的齿德,提倡正直和宽容的价值观。
6.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组词:齿轮(chǐ lún), 牙齿(yá chǐ), 齿科(chǐ kē)等。
- 近义词:品行(pǐn xíng), 美德(měi dé), 道义(dào yì)等。
- 反义词:恶德(è dé), 不德(bù dé), 道德败坏(dào dé bài huài)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