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鳥名。《山海經·西山經》:“﹝ 英山 ﹞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肥遺鳥》:“肥遺似鶉,其肉已疫。”
(2).蛇名。《山海經·北山經》:“﹝ 渾夕之山 ﹞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十:“ 華山 有蛇名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肥遺蛇》:“肥遺為物,與災合契。”
肥遺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兩種異獸名稱,分别具有不同的形象與象征意義。
一、蛇身神獸 《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此處描述的肥遺是蛇形異獸,具有雙身一首的外形特征,被視為旱災的預兆。晉代郭璞注釋時稱其“主旱氣”,進一步強化了其與自然災異的關聯性。
二、獨足鳥類 《漢書·五行志》中提及:“劉歆以為,羽蟲之孽,其色黃,其食黍,其心塞,其病在腹,厥異肥遺。”此處肥遺被描述為黃色獨足鳥類,屬于漢代災異學說中象征陰陽失衡的“羽蟲之孽”,與蝗災等農業災害存在關聯。
兩種記載均反映出古人通過動物異象解釋自然現象的認知體系,其形象差異可能源于不同時期地域文化的演變。該詞在《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中均有收錄,屬于典型的中國古代神話生物詞彙。
肥遺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異獸,在《山海經》中記載了三種不同形态,主要分為蛇類和鳥類兩類,具有預示旱災的特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首雙身蛇
記載于《北山經·渾夕山》,描述為“一首兩身”的怪蛇,出現時預示國家大旱。這種形态被認為是“涸水之精”,古人将其形象繪制于墓室或棺椁上,以保持幹燥、防腐。
六足四翼蛇
出自《西山經·太華山》,形似普通蛇類但長有六足四翼,出現則“天下大旱”。此形态被考古學家稱為“肥遺紋”,常見于青銅器紋飾,象征神秘力量。
記載于《西山經·英山》,外形如黃色鹌鹑,喙呈紅色。傳說食用其肉可治療疫病、驅除寄生蟲。
需注意《山海經》不同篇章對肥遺的記載存在差異,例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山海經》原文或權威考古研究(參考、2、6、7)。
白旗采緻愁畏慈武道路大磬電木吊葬地租房牙子反诘鳳绡風棹分茅賜土夠瞧規車軌律紅葠回氐獲夷交子介祉敬故景靡錦水啾嘲匡廬攬承兩尺半裡俗曆物漏氣亂流緑節毛毳門館門庭如市明蕩蕩摹想偏鑒仆役慶祝秦蘅熱忽忽人偶三洞釋懷屬遊私當聳企送丸碎月俗聲俗文學痛殲突異亡羊之歎斡勒弦轸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