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解下佩劍。比喻棄武修文。語出《禮記·樂記》:“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説劍也。”説,通“ 脫 ”。《孔子家語·辯樂》作“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脫劍”。 唐 賈至 《閑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詩:“憶昔皇運初,衆賓俱龍驤;解巾佐幕府,脫劍升明堂。”
(2). 漢 劉向 《新序·節士》:“ 延陵季子 将西聘 晉 ,帶寳劍以過 徐君 。 徐君 觀劍,不言而色6*欲之。 延陵季子 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緻使于 晉 ,故反,則 徐君 死于 楚 ……于是 季子 以劍帶 徐君 墓樹而去。 徐 人嘉而歌之曰:‘ 延陵季子 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後以“脫劍”用為悼念亡友之典。 唐 李白 《自溧水道哭王炎》詩之二:“悲來欲脫劍,掛向何枝好?”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脫劍漢語 快速查詢。
“脫劍”是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解下佩劍,棄武修文
源于《禮記·樂記》中的記載:“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説劍也”(“説”通“脫”),指武士脫下佩劍,改執禮器,象征從武力轉向文治。例如唐代賈至的詩句“脫劍升明堂”便化用此意,表達文治時代的開啟。
悼念亡友的典故
出自漢代劉向《新序·節士》中“季劄挂劍”的故事:季劄将寶劍懸挂在徐君墓旁,以兌現心諾,後引申為對友人的深切懷念。李白在《自溧水道哭王炎》中“悲來欲脫劍,挂向何枝好?”即用此典表達哀思。
“脫劍”兼具現實動作與象征意義,既指具體解劍行為,又承載棄武修文、信義悼亡的文化内涵。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指向。
「脫劍」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從劍鞘中取出劍來,也可以指戰士放下武器,停止戰鬥。
「脫劍」的拆分部首是「⺉」和「⺊」,它的總筆畫數是13。
「脫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武士文化和古代戰争時期的軍事行為。當戰鬥結束時,戰士需要脫下劍鞘,表示停止戰鬥,這樣可以傳達和平的意圖。
「脫劍」是「脫劍」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脫劍」的寫法可能會與現在稍有不同。然而,「脫」和「劍」的基本形态和意義并未改變。
1. 他從劍鞘中脫出劍來,準備開始戰鬥。
2. 在和平的時代,我們應當脫劍,用友善的方式解決争端。
脫劍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新的詞語:
1. 脫劍烏骓:指戰死沙場的将士。
2. 脫劍跽:指戰勝敵人,取得勝利。
3. 脫劍藏機:指隱藏刀光劍影,隱藏真實意圖。
近義詞「卸劍」與「脫劍」意思相同,均指結束戰鬥,放下武器。
反義詞「佩劍」與「脫劍」意思相反,「佩劍」是指佩戴劍,準備戰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