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訖錄”。謂天命已終。亦指已終止的天命。 明 李東陽 《丁氏半山亭銘》:“金卯訖籙,旋為典午,河山猶在,俛仰千古。” 章炳麟 《魏武帝頌》:“所以承炎 劉 之訖録,屍中原之魁柄。”
“訖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訖箓”讀作qì lù(),由“訖”和“箓”二字組成:
二、詳細釋義
該詞有兩種核心含義:
三、使用場景
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文評論,例如章炳麟在《魏武帝頌》中用“訖録”描述繼承漢室天命。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四、相關拓展
“訖”在文言文中單獨使用時,還可表示“始終”“到……為止”等含義,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飯訖而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及李東陽、章炳麟的原文(來源:、2、3、4、5)。
《訖箓》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結束、終結”。它常用來表示某個事物或行為的終止或圓滿完成,傳達一個活動或狀态結束的含義。
《訖箓》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讠”和“竹”。其中,“讠”是在《說文解字》當中作為“言”的異體,表示與語言、言論有關的意義;而“竹”表示與竹子、書寫有關的意義。
在五筆畫的簡體字中,《訖箓》被拆分為兩個筆劃,分別是「讠」(讓字底部那兩劃加一點)和「竹」。
《訖箓》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在古代文獻中難以找到确切解釋。同時,《訖箓》并沒有繁體寫法,因為繁體字在「訖箓」周圍沒有出現或定型,所以并沒有相應的繁體寫法。
古代在《訖箓》這個詞的字形中使用了不同的寫法,可以是「止竹」、「㶧」、「㪚」、「竎幾」等。這顯示了古代人們對這個詞的書寫方式較為靈活,沒有統一的規定。
1. 畢業典禮是大學時光的訖箓。
2. 他的告别演唱會是他音樂事業的訖箓。
1. 訖期:指一段時間的結束或終結。
2. 訖職:指結束或離職。
結束、停止、終結、終止。
開始、啟動、開展、進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