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訖錄”。謂天命已終。亦指已終止的天命。 明 李東陽 《丁氏半山亭銘》:“金卯訖籙,旋為典午,河山猶在,俛仰千古。” 章炳麟 《魏武帝頌》:“所以承炎 劉 之訖録,屍中原之魁柄。”
"訖箓"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現代權威詞典中未見明确收錄。根據漢字構詞法和相關文獻線索,可嘗試從單字釋義和組合邏輯進行如下分析:
一、單字釋義
二、組合釋義推測
結合單字義項,“訖箓”可能指:
三、學術争議說明
該詞未見于《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權威辭書,其确切含義需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判定。部分學者認為可能是“計箓”(統計文書)或“契箓”(契約簿)的訛寫。
四、使用場景建議
若需引用該詞,建議優先查證原始文獻(如敦煌文書、道藏典籍),并标注“據某文獻考釋”。現代漢語中推薦使用“歸檔名冊”“符冊終錄”等替代表述以保嚴謹。
注:因權威辭書未收錄“訖箓”,本文釋義基于漢字學理據及古籍用字慣例推演,僅供參考。
“訖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訖箓”讀作qì lù(),由“訖”和“箓”二字組成:
二、詳細釋義
該詞有兩種核心含義:
三、使用場景
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文評論,例如章炳麟在《魏武帝頌》中用“訖録”描述繼承漢室天命。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四、相關拓展
“訖”在文言文中單獨使用時,還可表示“始終”“到……為止”等含義,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飯訖而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及李東陽、章炳麟的原文(來源:、2、3、4、5)。
八寸三分帽子話本題碧翁補差草席朝霭臣佐持公椽杙打手式點子敦舊翻拍繁芿該總膏粱纨褲高帽根蟠節錯勾連鈎箴詭诙閨袵糇糧黃銀畫陣徽織奸計積尺金元機繩雞頭肉舅姑空柯誇詫連旂煉真嫠惸六珈履絜麻荄嫚遊南省舍人虐害沛徂掐算遒捷齊智卻說霜晚死敵隨斜搪瓷吐罵往程菀牧文繪霞表閑廁響報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