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坼嫮 ”。破裂;裂縫。《漢書·禮樂志》“衆嫭并,綽奇麗” 顔師古 注引 晉 晉灼 曰:“嫭音坼罅之罅。”《漢書·韓安國傳》“即以嫮鄙小縣” 顔師古 注引 晉 晉灼 曰:“嫮音坼嫮之嫮。”《文選·左思<蜀都賦>》“紫棃津潤,樼栗罅發” 晉 劉逵 注:“《傳》曰:榛栗棗脩。罅發,栗皮坼罅而發也。” 元 柳貫 《遊五洩山》詩之四:“赤日行空垂倒景,青天坼罅拔飛流。”
“坼罅”是一個由兩個同義字組成的古漢語詞彙,需拆解分析其含義:
坼(chè)
《說文解字》釋為“裂也”,指物體表面因幹燥或外力産生的裂痕,如“天寒地坼”。常見于描述土地幹裂(地坼)、冰面破裂等自然現象。
罅(xià)
同為“裂縫”之意,但更強調縫隙的狹長與隱蔽性。如韓愈《縣齋讀書》中“墜露方間罅”,指露水滲入石縫。多用于描述器物或建築中的細長裂痕。
整體釋義
“坼罅”屬同義複詞,聯合表示物體開裂形成的縫隙。二字疊加使用可能為強調裂縫的顯著程度(坼)與形态特征(罅),常見于古詩文或方言中。現代漢語已罕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地震後,牆垣坼罅縱橫”即指牆體開裂的痕迹。
建議:若該詞出自特定文獻,可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解析其修辭作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