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隔牆有耳的意思、隔牆有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隔牆有耳的解釋

[Beware of eavesdroppers as little pitchers have long ears.] 隔着牆有人偷聽。比喻很秘密的事也會洩漏。也用來勸人說話留心,免得洩漏

常言道:“隔牆須有耳,窗外豈無人”,隻可你知我知。——《水浒傳》十六回

詳細解釋

見“ 隔牆有耳 ”。


語本《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牆有耳,伏寇在側。’牆有耳者,微謀外洩之謂也。”後以“隔牆有耳”謂牆外有人偷聽,秘密洩漏。 明 史槃 《鹣钗記·支思》:“悄地潛行,防隔牆有耳。”亦作“ 隔墻有耳 ”。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他生怕讓人聽去,警告地說‘隔牆有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隔牆有耳”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提醒人們說話時需謹慎,避免秘密外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gé qiáng yǒu ěr
釋義:字面指隔着牆也可能有人偷聽,比喻秘密的談話或計劃可能被洩露。引申為告誡他人說話要小心,注意場合。


二、出處與演變


三、用法與場景


四、相關擴展


五、例句參考

  1. “你們注意小點聲音,隔牆有耳,秘密會洩露出去。”
  2. “因為害怕隔牆有耳,我們連說話也得放低聲音。”
  3. “知己傾談,忘了隔牆有耳,全灌進了旁人的耳中。”

此成語至今仍廣泛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強調言語的敏感性與環境的潛在風險。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隔牆有耳

隔牆有耳,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成語,用來形容在某些場合或環境下,即使我們以為我們的談話是私密的,但實際上可能被他人聽到。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隔牆有耳”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門(戶)和耳,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成語“隔牆有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故事。相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有三位忠臣在秦始皇面前提出了建議,以期改善國家的政治狀況。然而,這三位人英全部被漢高帝派去行刺秦始皇的刺客聽到了,進而導緻了大事的洩密。此後人們就開始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在秘密的事情中謹慎提防洩密的情況。

繁體

繁體字中“隔牆有耳”的寫法為“隔牆有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隔牆有耳”的寫法和如今類似,隻是字形相對繁雜一些,需要更多的筆畫來書寫。

例句

1. 在公司談話注意小聲,畢竟隔牆有耳。

2. 在政府部門辦理事務時,盡量謹言慎行,因為隔牆有耳。

組詞

組詞:隔宿、牆角、有喜、耳熟能詳、不名一文、筆耕墨耘。

近義詞

近義詞:悄悄話、機密、秘密事。

反義詞

反義詞:大聲說、公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