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同”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號笑笑先生,四川鹽亭人,是北宋著名文人畫家,與蘇轼為表兄弟關系。主要成就包括:
藝術貢獻
創“湖州竹派”,提出“胸有成竹”理論,以墨竹畫著稱。其技法特點為“濃墨為面、淡墨為背”,突破傳統雙勾填色法,形成寫意風格。
文學成就
著有《丹淵集》四十卷,收錄詩文作品,風格質樸清新,與繪畫理念相呼應。
仕途經曆
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曾任太常博士、湖州知州(未到任即去世,故世稱“文湖州”)等職。
作為名字時,“文”象征文采、學識,“同”蘊含團結、和諧之意,組合後寓意“才華橫溢且具有協作精神”。不過此類解釋多見于現代姓名學分析,權威性較低。
提示:若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藝術作品分析,可參考《丹淵集》或宋代書畫研究專著。
《文同》是一個常見的成語,在古代漢語中常以三個字的形式出現,指的是文字相同或文章相比較而言相似。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文辭相近或者作文風格相似。
《文同》包含兩個部首,左邊為“文”的部首“文”,右邊為“同”的部首“口”。
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的組合,可以将《文同》劃分成五個筆畫:“文”部首為4畫,“同”部首為7畫。
《文同》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何明善兼相學,而吾頗得焉。韓子曰:‘文孰可改,吾未得聞也。’疾諸先王之文,以俟其可改者。須世之審言之士,且文同且可。先王之文,吾未之聞也。”意思是說,韓非子認為文章如何能夠改進,他還沒有聽到消息。他渴望傾聽那些能夠審慎分析文辭的學者,隻有那些文章既相近又有改進之處的人才能得到他的賞識。
《文同》的繁體字為「文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然而,對于《文同》,它的字形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們的作文風格十分相似,可以說是《文同》。
2. 這兩篇文章的用詞表達很相似,可見《文同》之處。
1. 見文知意:通過閱讀文章能夠理解作者的用意。
2. 點文成字:根據字形或者記號,将一個個的點組成字。
1. 辭章互映:指文章相比較而言相似。
2. 言辭相似:形容文章的表達方式相近。
1. 文異:指文章内容不同。
2. 文不同:文辭相差較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