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失箸的意思、失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失箸的解釋

見“ 失匕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失箸”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字面意思為“掉落筷子”,但更核心的含義在于它所承載的特定曆史事件及其引申義。

  1. 本義與核心典故:

    • 字面意思: “失”意為丢失、掉落;“箸”即筷子。因此,“失箸”直接指不小心将手中的筷子掉落到地上。
    • 曆史典故(核心含義來源): 這個詞語最著名的出處是《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載的“曹操煮酒論英雄”事件(後經《三國演義》藝術加工而廣為流傳)。故事中,劉備寄居曹操麾下時,為韬光養晦,假裝胸無大志。一日曹操邀劉備飲酒,席間論及天下英雄,曹操直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大驚,以為曹操識破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内心極度驚恐。恰在此時,天空響起驚雷,劉備便順勢假裝被雷聲驚吓而失手掉落筷子(“失箸”),以此掩飾自己内心的真實反應。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引用《華陽國志》的記載也印證了這一事件:“于時正當雷震,備因謂操曰:‘聖人雲“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
    • 引申義: 因此,“失箸”一詞超越了簡單的掉落筷子動作,常用來比喻:
      • 因受到意外驚吓或聽到震撼性消息而驚慌失措、舉止失态。 這是最常用的引申義,強調内心的震驚通過外在的失态(掉落筷子)表現出來。
      • 借機掩飾真實意圖或内心活動。 劉備的“失箸”是故意為之,目的是掩蓋聽到曹操評價後的驚恐,避免引起猜忌。所以這個詞也隱含了“借故掩飾”的智慧或策略。
  2. 用法與語境:

    • “失箸”是一個書面語色彩較濃的詞語,多用于描述曆史場景、文學創作或評論曆史人物心理活動時。
    • 使用時,其核心往往在于表達“因震驚而失态”或“借故掩飾”的雙重含義,而不僅僅是描述一個掉落物品的動作。例如:“聞此噩耗,他如聞驚雷,幾近失箸。” 這裡強調的是消息帶來的巨大沖擊導緻失态。

“失箸”源于劉備在“煮酒論英雄”時借雷聲掩飾驚恐而掉落筷子的典故。其含義不僅指字面上的“掉落筷子”,更核心的是比喻因突受巨大驚吓或聽聞震撼消息而驚慌失措、舉止失态,有時也隱含借機掩飾真實内心活動的意味。這個詞語承載了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

參考來源:

  1.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華書局點校本)及裴松之注引《華陽國志》 - 記載“失箸”事件的核心史料。可參考權威出版社版本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可信古籍數據庫:https://ctext.org/zh (提供古籍原文,但需自行查找相關卷次)
  2. 相關成語典故辭典及古漢語詞典 - 對“失箸”的詞義進行解釋和溯源。

網絡擴展解釋

“失箸”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ī zhù,字面意思是“掉落筷子”,常用來比喻因受驚或疏忽導緻失誤犯錯的行為。

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源于古代餐桌禮儀,筷子(箸)的掉落被視為不禮貌的舉動,後引申為形容人在關鍵時刻因慌亂、不慎或受外界幹擾而犯錯。

  2. 出處與典故
    該詞與成語“失匕箸”同義,典出《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先主方食,失匕箸”
    描述劉備與曹操共飲時,聽到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因震驚而掉落餐具,後借“聞雷失箸”掩飾内心波動。

  3. 使用場景

    • 行為失誤:如工作中因疏忽導緻錯誤,或考試時緊張犯錯。
    • 心理描寫:形容因受驚、心虛而失态,例如談判或社交場合的突發狀況。

示例:

“失箸”通過具象動作隱喻心理或行為失誤,常見于文學和曆史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背景,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愛爾蘭島安家樂業悲感碧筱不儲價呈閱牀垂辭托赕罰都大笃定泰山肚裡有偻羅楯軒堕混飄茵反景風知幹福孤孱鬼魔三道毫彘紅蝙蝠黃冠虺韡回旋講勸戒日街亭晉盛聚合愧行量處兩翼臨終關懷砺山帶河論解芒刺門地孟青棒饝饝嫩蕊泥像旁親潛龍伏虎淺情起面青绮門汽碾趨背柔腴入民儒賢繩戲私藏探目天閑推鋒文觌武匿向風歇後語洗臉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