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擊鼓助威。 唐 陸龜蒙 《登高文》:“有土有人,前呵後騎,佞舌吚啞,所向上下,鏜威介私,放蕩侈哆。”
“镗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核心釋義
根據、等高權威性詞典解釋,“镗威”指擊鼓助威。其中“镗”本指鼓聲(如《詩經》中“擊鼓其镗”),“威”表示威風或助威。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陸龜蒙《登高文》:“鏜威介私,放蕩侈哆”,描述擊鼓壯聲勢的場景。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táng wēi(注音:ㄊㄤˊ ㄨㄟ),其中“镗”為多音字,此處讀作“táng”,與擊鼓聲相關。
語義延伸争議
部分來源(如)提出比喻義“通過磨砺使人提升”,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誤讀或引申,建議以“擊鼓助威”為通用釋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描述古代戰争、儀式中擊鼓振奮士氣的行為。例如:“将士镗威,士氣大振。”
注意發音與寫法
需區分“镗威”與“镗鞳”(鐘鼓聲)、“镗鎝”(金屬聲)等同源詞,避免混淆。
建議在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中采用“擊鼓助威”的釋義,并引用唐代文獻作為典故來源。若需比喻個人成長,可選用更常見的“磨砺”“淬煉”等詞彙。
《镗威》(tāng wēi)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一種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力量和氣勢。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武士文化,用來形容英勇無畏的壯舉和豪傑之氣。
根據镗威的結構,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镗'的部首是‘金’,而'威'的部首是‘女’。同時,镗威的總筆畫數為14。
《镗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鏜威」,其中'鏜'是指一種刷銅的工具,與“镗”相似,也表示強大的氣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镗威的表現形式可能略有不同。根據文字的演變和書寫方式,古代可能會通過改變字形來表示詞義。然而,鑒于镗威并不是古代經典文獻中的詞彙,所以具體的古代寫法無法确定。
1. 他在戰場上展現出了镗威的威力,成為一名真正的英雄。
2. 這部電影充滿了镗威和激情,讓觀衆們心潮澎湃。
組詞:镗擊、威儀、威名、磅礴。
近義詞:英勇、雄壯、勇猛、威武。
反義詞:懦弱、膽怯、膽小、軟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