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大城足與國都相抗衡。《左傳·桓公十八年》:“并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 杜預 注:“都如國。” 王引之 《經義述聞·左傳上》:“《閔公二年傳》曰‘大都耦國’,即此所雲‘耦國’也。”
(2).對等之國。 宋 王禹偁 《拾簡牍遺事》:“吾又聞 宋 鄭 耦國也,今 宋 飢, 鄭 亦饑矣,唯儉者能存之。”
“耦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進行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核心含義:
指大城(都)的規模或實力與國都相匹敵,形成對等或對抗的局面。這一概念常見于春秋時期的政治鬥争,如晉國“曲沃代翼”事件。例如:
曆史背景:
春秋時期分封制下,諸侯國内部常出現卿大夫家族控制的“都”與國都形成“耦國”局面。這種對抗反映了分封制弊端和貴族權力膨脹,如晉國、魯國均是典型。
基本含義:
指兩個國家或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相依賴、緊密合作,例如經濟互補或軍事聯盟。
與古代含義的關聯:
現代用法可能源于古代“對等”的意象,但弱化了對抗性,更強調互利合作。例如:“這兩個國家在貿易上形成耦國關系。”
耦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漢字,它由17個筆畫組成,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耒部和囗部。
耒部表示農作物的耕種,它由“耒”字和“耒”字相互堆砌而成。囗部表示圍牆的形狀,象征國家的疆域和領土。耒部有4個筆畫,囗部有13個筆畫。
耦國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清楚,但據考證,它可能是古代一個國家的名稱。耦國的具體地理位置和曆史背景目前尚未被确定。
耦國的繁體字是耦國。
在古時候,耦國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由于沒有具體的文獻記載,我們隻能推測它的字形,但無法确定具體細節。
雖然耦國的意義不明确,但我們可以用這個詞進行一些想象。例如:“耦國乃是古代傳說中的一個神秘國度。”這個句子中使用了耦國一詞來表達神秘與未知之意。
由于耦國本身并沒有确切含義,所以與它相關的組詞并不常見。如果需要以耦國為基礎來組詞,可以根據上下文的需要自由發揮。
由于耦國的具體意義不明,所以無法确定它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