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藏。《後漢書·祭祀志上》:“以吉日刻玉牒書函藏金匱,璽印封之。”
“函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án cáng,基本含義是封藏,指将某物隱藏或保存在特定位置。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詞拆解
曆史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祭祀志上》:“以吉日刻玉牒書函藏金匱,璽印封之。”描述将重要文書封存于金匮中,體現古代對珍貴物品的保管方式()。
比喻意義
除字面含義外,“函藏”也可比喻将珍貴事物保留于心,不輕易示人,常用于文學或口語中表達内斂的情感或秘密()。
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實物封存(如古籍、文物保存)或抽象概念(如隱藏情感、記憶),例如:“他函藏多年的書信,記錄着家族往事。”
“函藏”兼具實用與文學性,既指具體封存行為,也隱喻内斂含蓄的狀态。如需更多例句或繁體寫法,可參考《後漢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函藏(hánc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隱藏、收藏。
函藏的部首是冫(冰部),筆畫數為9畫。
函藏一詞源于《莊子·養生主》:“志之難禁于外而易禁于内也,故具外者寡,具内者多。思之難持,往往函藏于内也。”意為内心的思慮和欲望難以控制,容易在人的内心隱藏而不容易察覺。
函藏的繁體字為「凾藏」。
在古代,函藏的寫法有時用作「涵藏」或「函蔵」。
他總是在心裡函藏着自己的真實想法。
函藏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函藏心思、函藏不發。
函藏的近義詞有:隱藏、隱匿、秘匿。
函藏的反義詞有:展示、顯示、顯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