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險刻薄。《新唐書·酷吏傳·崔器》:“ 器 有吏幹,然性陷刻樂禍。”《舊唐書》作“陰刻”。
“陷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àn kè,其核心含義為陰險刻薄,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及補充信息:
基本含義
根據《新唐書·酷吏傳·崔器》中的記載:“器有吏幹,然性陷刻樂禍。”,其中“陷刻”指崔器性格陰險且刻薄。在《舊唐書》中,同一描述替換為“陰刻”,進一步印證了兩者含義的相通性。
構成分析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陷刻”解釋為“陷入困境”,但這一解釋缺乏古籍或權威詞典支持,可能是對詞語結構的誤讀。建議以《新唐書》《漢典》等權威資料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陷刻》這個詞是指物體或形象被刻在某一物體或表面之中,使之成為一個不可更改或抹去的印記。它由“陷”和“刻”兩個字組成。
“陷”字的部首是阜,總筆畫數為5;“刻”字的部首是刀,總筆畫數為8。
《陷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印章文化。印章是古代人們表示身份、記錄事物、傳遞信息的一種重要工具。在制作印章時,通常會将個人或組織的名稱、标志或寓意刻于印章之上,以表示其獨特的身份和權威。這種被刻在印章上的圖案或文字,通過印章的印刷,可以在文書、信函等載體上留下非常明确和持久的痕迹,使其具有法律效力。
《陷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陷刻」。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一般是以篆書形式來書寫。篆書是中國古代一種古老的文字體系,它的特點是剛勁有力、線條流暢,富有藝術美感。《陷刻》一詞在篆書中的寫法為「陷刻」。
1. 他把自己的名字陷刻在石碑上,以此紀念自己的成就。
2. 這幅畫上面陷刻着一首詩,增添了藝術的氛圍。
組詞:深陷、骨刻、刻苦、刻闆。
近義詞包括:銘刻、镌刻、刻印。
反義詞為:擦除、抹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