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寵信而委托以重任。 唐 裴度 《代李大夫請朝觐表》:“大恩無報,終懼且慙。以至今日,又承寵寄。涓毫未効,齒髮将衰。” 宋 蘇轼 《揚州謝到任表》之二:“一麾出守,方愧媮安,十國為連,復膺寵寄,恩榮既溢,慙汗靡寧。”
寵寄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君主或上級對臣子賦予重任并給予特殊信任與恩寵。以下從語義、用法及典籍例證三方面解析:
指上對下的偏愛、恩遇,含地位尊卑關系,如《說文解字》釋“寵”為“尊居也”(《說文解字注》卷七)。
意為托付、委托,引申為委以重任,如《玉篇》注“寄,托也”(《玉篇·宀部》)。
合成義:因受寵信而被委以要職,強調恩寵與責任的雙重性。
“時宰執寵寄彌隆,而責益重。”
指宰相受君主寵信而肩負重大職責(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卷一百六十一)。
“上以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寵寄斯極。”
史載李光弼因皇帝極度信任被授予軍權要職(《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一)。
釋為“寵信而委托以重任”,引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例證(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4卷,頁238)。
标注其屬“君臣關系語境”,強調恩遇與職權并存的特征(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頁189)。
今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古文翻譯及成語引用(如“過蒙寵寄”),形容受重用者兼具榮寵與責任的雙重壓力。
參見:
“寵寄”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綜合多個來源可歸納如下:
成語含義
由“寵”(寵愛)和“寄”(寄托)組成,表示将情感或期望寄托于被寵愛的人或事物上,常用于描述信任與依賴關系。例如父母對子女的深厚情感,或上級對下屬的器重。
曆史文獻中的引申義
在唐代和宋代文獻中,該詞多指“受寵信并被委以重任”,常見于官員謝恩表或述職文中。例如:
使用建議:現代語境下,第一層含義更常見;若涉及古文解讀,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是否為“受命重任”之意。
悲痛欲絕别居異財冰繭不釘點兒補足財丁倡館臣極崇雅黜浮電阻率踧縮東南東王公耳掴子房狀豐饩灌精兒鬼哭天愁詭妙漢宮妃函和毫箋兼弱攻昧嬌妩戒火節降菁蔥金樞酒廠酒膽開遠髡簪老耋兩台兩性花煉鹽馬牙菜辇辂盤博貧農乾兒窮而後工儒林上月善為我辭涉池繩鞚事寄守備樞戶戍壘伺風烏四時田園雜興所望調鍊酡酥屋引曉市系虜信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