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火的意思、戒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火的解釋

(1).慎于用火。 晉 成公綏 《戒火文》:“餘家遭火,屋宇焚盡,器用廓然,乃造于四鄰,以為《戒火文》曰:‘經籍為灰,篇章為炭。’”

(2).草名。即景天。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春分日,民并種戒火草於屋上。”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九·景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戒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成語含義(抽象意義)

指戒除内心的欲望與貪婪,強調自我約束。這一用法常用于道德修養層面,比喻克制貪欲之火,避免被物欲蒙蔽而陷入困境。例如在自我提升或處世哲學中,提醒人們保持清醒與節制。

二、具體行為(實用意義)

指謹慎用火或防範火災。晉代成公綏的《戒火文》記載了因火災導緻家宅焚毀的教訓,以此警示後人注意防火。古代民間在春分時種植“戒火草”(即景天)于屋頂,也是防火習俗的體現。

三、植物與中藥

“戒火”亦指草本植物景天,其藥用價值見于《本草綱目》。該植物可治療小兒驚風、風疹及瘡毒等病症。南朝《荊楚歲時記》提到種植景天用于防火避災,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四、文化背景

古代文獻中,“戒火”常與防災和養生觀念結合。例如,成公綏将書籍焚毀喻為“篇章為炭”,既寫實又暗含對文化傳承的重視;而景天的藥用與民俗用途,則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資源的智慧利用。

“戒火”一詞兼具抽象哲理、實用防護、中醫藥用三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戒火的意思

戒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停止火災,禁止使用火源。它是由“戒”和“火”兩個字組成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戒火”由“戒”和“火”兩個部分組成。

“戒”字的部首是“戈”,總筆畫數為5。

“火”字的部首是“火”,總筆畫數為4。

來源

“戒火”最早出現在南梁·蕭統的《馮異傳》中,原文為“不殺人草木耕作,恐生禍患応戒之火”。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大人民接受和使用。

繁體字

“戒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戒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字的寫法發生了一些變化。根據古代字譜,字“戒”在楷書中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形狀更為簡潔。

字“火”在古代的寫法也有所變化,火焰更為生動活潑。

例句

他們在山林中戒火,以防止火災的發生。

政府制定了嚴格的防火政策,要求居民戒火。

組詞

戒遠、戒律、戒除、戒備

近義詞

禁火、止火、滅火

反義詞

放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