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慎于用火。 晉 成公綏 《戒火文》:“餘家遭火,屋宇焚盡,器用廓然,乃造于四鄰,以為《戒火文》曰:‘經籍為灰,篇章為炭。’”
(2).草名。即景天。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春分日,民并種戒火草於屋上。”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九·景天》。
戒火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預防和警惕火災的行為準則。從構詞法分析,"戒"在《說文解字》中解為"警也,從廾持戈,以戒不虞",本義為防備、警戒;"火"為象形字,甲骨文作火焰升騰狀,指燃燒現象。二者合稱,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宮正掌王宮之戒令糾禁",其中包含對火燭管理的規範要求。
在傳統語用實踐中,戒火包含三個語義層級:
該詞的現代延伸義項包括:建築物消防标識用語(如"戒火慎燃"警示牌)、中醫典籍中特指忌食燥熱食物的禁忌(《本草綱目》"服地黃忌諸血,戒火三日"),以及引申為對危險事物的防範意識。
“戒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戒除内心的欲望與貪婪,強調自我約束。這一用法常用于道德修養層面,比喻克制貪欲之火,避免被物欲蒙蔽而陷入困境。例如在自我提升或處世哲學中,提醒人們保持清醒與節制。
指謹慎用火或防範火災。晉代成公綏的《戒火文》記載了因火災導緻家宅焚毀的教訓,以此警示後人注意防火。古代民間在春分時種植“戒火草”(即景天)于屋頂,也是防火習俗的體現。
“戒火”亦指草本植物景天,其藥用價值見于《本草綱目》。該植物可治療小兒驚風、風疹及瘡毒等病症。南朝《荊楚歲時記》提到種植景天用于防火避災,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古代文獻中,“戒火”常與防災和養生觀念結合。例如,成公綏将書籍焚毀喻為“篇章為炭”,既寫實又暗含對文化傳承的重視;而景天的藥用與民俗用途,則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資源的智慧利用。
“戒火”一詞兼具抽象哲理、實用防護、中醫藥用三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柏子香辯速編町婢賤波累查禁廛沽超人朝爽赤蛇從試單銜典業洞察秋毫東膠東頭非非想各從其類觀文鬼丹規建過繼渾齊僵覆趼足節脈浄發景慕金鼠之變緝取靠色鹍鹄臘八會靈篆林下士李膺門館賣座盼矚棚垜平狀強項七...八...切中迄工氣急敗喪情逐事遷秦京棄易求難任賢使能搔頭弄姿埏路诜诜使勁通知書土锉頹敗汪坑香串相映象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