踧縮的意思、踧縮的詳細解釋
踧縮的解釋
局促不安貌。《宋史·陳恕傳》:“ 恕 每便殿奏事, 太宗 或未深察,必形誚讓。 恕 歛闆踧縮,退至殿壁負立,若無所容。”
詞語分解
- 踧的解釋 踧 ù 古通“蹙”(a.困窘;b.皺)。 躍:“馬能一踧緻千裡。” 〔踧踖〕恭敬小心的樣子。 〔踧爾〕驚懼不安。 古通“蹴”,踢:“黃門從官驺蹋踧蕃。”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縮的解釋 縮 (縮) ō 向後退,往回收:退縮。畏縮。縮手(喻不敢再做下去)。縮手縮腳(喻做事顧慮多,不大膽)。 由大變小,由長變短:收縮。伸縮。壓縮。縮減。縮小。縮編。縮微(指利用照相技術等把文字圖像縮成極小
網絡擴展解釋
“踧縮”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dí suō()
- 含義:形容人局促不安、心神不甯的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宋史·陳恕傳》記載:“恕歛闆踧縮,退至殿壁負立,若無所容”,生動刻畫了人物因緊張而畏縮的神态。
二、延伸解析
-
詞源與用法
該詞由“踧”和“縮”組成:
- “踧”本義為恭敬而不安的樣子,後引申為緊迫、窘迫(如“踾踧”形容聲音急促),或通“蹴”表示踩踏;
- “縮”指收斂、蜷縮。組合後強調因心理壓力或外界環境導緻的拘謹狀态。
-
近義與易混詞
- 近義詞:局促、忐忑、惶恐。
- 易混淆詞:“跼縮”(jú suō),含義相近但寫法與發音不同,特指因不順遂而心神不甯。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古典文學中,描述人物在緊張、羞愧、壓力下的表現。例如:“面對質問,他踧縮不語,手足無措。”
四、注意事項
- 部分資料中注音為“cù suō”或“sù suō”,但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以“dí suō”為準。
- 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文研究或特定語境下的文學創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踧縮》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蹲伏或者彎腰低頭的動作。它的部首是足(走之足),并且有15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字形演變,它的繁體形式為「蹲縮」。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踧縮」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變體,但基本上保持着相似的意義。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踧縮」這個詞,例如:他因為害怕被發現,不得不踧縮在角落裡。另外,根據具體的語境,「踧縮」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困境中的屈服或不自由的狀态。
關于組詞,可以使用「踧縮」和其他詞彙進行搭配,如「踧縮前行」或「踧縮尋覓」。至于近義詞,可以考慮「蜷縮」或「彎腰屈體」,而反義詞則可能是「挺身」或「挺立」等詞語。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