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馬齒苋。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賣乾茄瓠、馬牙菜、膠牙餳之類,以備除夜之用。”亦稱“ 馬齒菜 ”。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四一:“治驢打磨破潰方:馬齒菜、石灰,一處搗為團。曬乾後,復搗,羅為末。先口含鹽漿水洗浄,用藥末貼之。”參見“ 馬齒莧 ”。
“馬牙菜”是馬齒苋的别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馬牙菜”即馬齒苋(學名:Portulaca oleracea),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見于田野、路邊等向陽處。其名稱源于葉片形似馬齒,質地肥厚多汁。
2. 植物特征與用途
3. 曆史文獻記載
明代《農政全書》記載,馬牙菜與石灰混合搗碎可治療驢馬皮膚潰爛,說明其傳統應用廣泛。
4. 别名關聯
“馬牙菜”在不同地區也被稱為“馬齒菜”,兩者實為同一植物,常見于古代節慶習俗(如宋代《東京夢華錄》提及用于除夕備物)。
總結
該詞是馬齒苋的民間别稱,兼具藥用和食用價值,但需注意使用禁忌。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植物學特性或具體藥方,可參考古籍或現代醫學資料。
《馬牙菜》是一個俚語,主要用來形容個子矮小、相貌不好看的人。常用于口語中,屬于貶義詞彙。
《馬牙菜》這個詞的部首是馬,共有10個筆畫。
《馬牙菜》有一個民間傳說的來源。相傳古時候,有一位人臉丑陋、矮小的男子,他的相貌酷似馬,長相十分難看,因此被人們戲稱為“馬牙菜”。這個詞語由此而來,流傳至今。
《馬牙菜》的繁體字為「馬牙菜」。
在古代,馬牙菜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仍保留着「馬牙菜」的意思和形容。
他長得真是個馬牙菜,看起來真難看。
與《馬牙菜》相關的組詞有:馬牙、菜
形容相貌不好看的近義詞有:丑陋、難看、邋遢。
相貌好看的反義詞有:俊美、漂亮、帥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