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牙菜的意思、馬牙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牙菜的解釋

即馬齒苋。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賣乾茄瓠、馬牙菜、膠牙餳之類,以備除夜之用。”亦稱“ 馬齒菜 ”。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四一:“治驢打磨破潰方:馬齒菜、石灰,一處搗為團。曬乾後,復搗,羅為末。先口含鹽漿水洗浄,用藥末貼之。”參見“ 馬齒莧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牙菜是漢語中對馬齒苋(學名:Portulaca oleracea L.)的民間别稱,屬于馬齒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該名稱源于其葉片形似馬的牙齒,呈倒卵形或匙狀,肉質肥厚,邊緣圓鈍。《中國植物志》記載其莖常匍匐生長,多分枝,莖葉表面具蠟質層。

從藥用價值看,《本草綱目》稱其“味酸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民間常用于治療濕熱腹瀉及皮膚腫毒。現代研究顯示,其富含ω-3脂肪酸、維生素及抗氧化物質,被《中華藥典》收錄為藥食同源植物。

在民俗文化中,北方部分地區将馬牙菜與“長壽”關聯,因其生命力頑強,有“曬不死”的俗稱。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描述其“四時常青,鄉人采以為蔬”。食用方式上,嫩莖葉可涼拌、做湯,口感微酸滑嫩,江南地區有“馬齒苋扣肉”等傳統菜肴。

該植物在我國分布廣泛,另有“五行草”“瓜子菜”等地域性别稱,名稱差異體現了漢語方言對植物形态特征的具象化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馬牙菜”是馬齒苋的别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馬牙菜”即馬齒苋(學名:Portulaca oleracea),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見于田野、路邊等向陽處。其名稱源于葉片形似馬齒,質地肥厚多汁。

2. 植物特征與用途

3. 曆史文獻記載
明代《農政全書》記載,馬牙菜與石灰混合搗碎可治療驢馬皮膚潰爛,說明其傳統應用廣泛。

4. 别名關聯
“馬牙菜”在不同地區也被稱為“馬齒菜”,兩者實為同一植物,常見于古代節慶習俗(如宋代《東京夢華錄》提及用于除夕備物)。

總結
該詞是馬齒苋的民間别稱,兼具藥用和食用價值,但需注意使用禁忌。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植物學特性或具體藥方,可參考古籍或現代醫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才若渴百計千謀白語背溜箄筏碧芊芊鄙誤騁效尺脈赤腫大康大磬颠敗殿最東牀擇對頓毂防護玻璃煩惱障龜奴河漫灘和鳴齁齁畫道環路攪撩嗟诮晉明酒螺谲士摳摳縮縮狼蟲連踵靈媪鹿霓衣論議鹵蝦内園紐扣牛之一毛咆哱評度侵晨情凄意切清臞窮烏遒迫蚺膽人生觀冗阘石人手續四仙桌髓結潬潬駝鶴微胤相窒仙師仙翁小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