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繩控 ”。
“繩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繩鞚”是“繩控”的異體寫法,指用繩索制成的馬絡頭(即套在馬頭上用于駕馭的器具)。
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繩鞚”多用于描述簡樸或臨時性的馬具,例如戰馬、驿馬等場景。此外,“鞚”也引申為對事物的掌控(如“鞚世”指主導局面)。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馬具或相關詞彙的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文獻。
繩鞚(shéng kōng)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的部首分别是“纟”、“革”,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這個詞來源于《周禮·冕服式》。它在古代指的是用繩子捆綁佩戴在皇帝身上的一種裝飾品。繩子綁在皇帝腰部,兩端懸在身前,形狀像一個鞚,所以被稱為繩鞚。
在繁體字中,繩鞚的寫法為「繩鞚」。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先秦時期,繩鞚的寫法為「繩髦」,其中的「繩」表示繩子,「髦」表示裝飾品。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的字形逐漸變化為現代的「繩鞚」。
以下是一些關于繩鞚的例句:
1. 皇帝的繩鞚上鑲嵌着珍貴的寶石。
2. 古代的貴婦人也佩戴着繩鞚來顯示身份和地位。
關于繩鞚的組詞,可以有以下幾種:
1. 繩索(shéng suǒ):指用來捆紮或吊挂物品的繩子。
2. 軍鞚(jūn kōng):指軍官佩戴在軍裝上的裝飾品。
3. 帶鞚(dài kōng):指系在腰間的帶子。
繩鞚的近義詞可以是:繩索、佩飾、裝飾品。
繩鞚的反義詞可以是:散落、分散、失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