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備的意思、守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備的解釋

(1) [perform garrison duty]∶守禦戒備

加強守備

(2) [fitle of military offic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時代武職官員名

詳細解釋

(1).用于防禦的設施、器物。《左傳·昭公十五年》:“ 穆子 使鼓人殺叛人,而繕守備。”《商君書·農戰》:“人君不能服強敵、破大國也,則修守備,便地形,摶民力,以待外事,然後患可以去,而王可緻也。”《史記·五宗世家》:“ 淮南王 謀反時, 寄 微聞其事,私作樓車鏃矢戰守備,候 淮南 之起。”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 鐘謨 入貢,帝問曰:‘ 江 南亦治兵修守備乎?’對以‘不敢’。” 清 曾國藩 《劉君季墓志銘》:“賊踞 蒲圻縣 ,得以其暇益築堅壘,完守備。”

(2).防守;防備。《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時 新平主 家禦者失火,延及 北閣 後殿。太後以為己過,起居不歡。時當謁 原陵 ,自引守備不慎,慙見陵園。”《南史·張興世傳》:“ 崔慧景 圍城, 欣泰 入城守備。”《水浒傳》第二十回:“ 鄆城縣 知縣看了公文,教 宋江 疊成文案,行下各鄉村,一體守備。” 清 黃輔辰 《戴經堂日鈔·八月初六日》:“國家建城邑,設官府,衛民禦寇,古之常經,孰敢謂守備可緩者。” 毛6*6*《三個月總結》:“而這些任野戰的兵力進到一定地區,又必不可免地要以一部至大部改任守備。”

(3). 明 清 時武官名。 明 代設 南京 守備,節制本區各衛所,為重要軍職;又總兵下亦設守備,駐守城哨。 清 代綠營統兵官,分領營兵,稱營守備;又漕運總督轄下各衛分設守備,統率運軍領運漕糧,稱衛守備。此外 清 代于 四川 、 雲南 等省土司中設守備一職,稱土守備。 清 侯方域 《重修演武廳事記》:“天下輕武,所置守備者曰趨蹌服,屬於卿大夫之家,不復坐廳事。廳事雖設,為樵牧場。間歲乃借於有司以較士。按部使者至,則守備拱立拜跪其下,益跼曲。”《清史稿·食貨志一》:“ 清 因 明 之舊……衛設守備一,兼管屯田。”《官場現形記》第六回:“幸虧日子離着還遠,不過傳齊了标下大小将官,從中軍都司起,以及守備、千總、把總、外委,叫他們把手下的額子都招招齊,免得臨時忙亂。”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守備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守備”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解釋

  1. 動詞含義
    指防守、警備或守禦戒備,常用于軍事或安全領域。例如:

    • “加強守備”
    • “軍隊救援被圍的守備軍”
    • 古籍引用:《莊子·胠篋》中提到“守備”為防禦盜賊的舉措。
  2. 名詞含義(曆史官職)
    明清時期的一種武職官員名稱,負責地方防禦。例如:

    • 原僞軍營長起義後攻占縣城,殲滅日軍守備隊。
    • 《五代史平話》記載“聚兵運糧,為守備之計”。

二、例句與用法


三、補充說明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守備的意思

守備是一個多音字詞,意指保衛防守、守衛、備戰。

拆分部首和筆畫

守字的左邊是宀部,右邊是寸部,總筆畫數為8畫。

備字的左邊是貝部,右邊是夂部,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和繁體

守字來源于“宀”和“寸”,原本用于形容人在家中守衛,保護家人的意思。繁體字為「守」。

備字來源于“貝”和“夂”,原本用于形容準備和戰備的意思。繁體字為「備」。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守的寫法為小篆字體,形狀與現代相似,但有些部分略有差異。

備的寫法在小篆字體中為:寸上方為“穴”,下方為“口”,表示準備候命。

例句

1. 我們要守備島嶼上的安全,保護環境。

2. 對于這次考試,我們需要做好充分備戰。

組詞

守夜、守衛、守舊、守紀、守土、保守、守信、守規、備戰、備課、預備。

近義詞

守護、保衛、看守、把守、守候。

反義詞

攻克、進攻、突破、開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