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他人書劄的美稱。 南朝 梁元帝 《與劉孝綽書》:“數路計行,遲還芳劄。” 唐 韋應物 《寄子西》詩:“傷離枉芳劄,忻遂見心曲。”
“芳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對他人書信或字紙的雅稱,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古典文學研究、書法鑒賞或正式書面表達中仍可見到,用以體現文化底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不同詞典的釋義,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芳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其中芳字拆分為“艹”和“方”兩個部首,共5個筆畫;劄字拆分為“木”和“甲”兩個部首,共6個筆畫。
芳劄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雅士的書信往來,芳指芳香之意,劄指書信之意。這個詞彙形象地表達了古代雅士們緻函交流之間所用的美好紙張。
在繁體字中,芳劄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芳劄」。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在古時候,芳的字形寫作「芳」。
劄的字形寫作「劄」,由「木」和「甲」組成。整體而言,「劄」的字形與現代的「劄」相似,僅在細節上有所差别。
1. 他收到了一封形式優美的芳劄。
2. 請将這封芳劄送到王先生的辦公室。
芳劄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
1. 芳劄文化
2. 芳劄藝術
3. 芳劄交流
近義詞:香信、美函
反義詞:腐朽書信、破舊信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