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髈的意思、蹄髈的詳細解釋
蹄髈的解釋
[the uppermost part of a leg of pork] 〈方〉∶豬腿的上部
詞語分解
- 蹄的解釋 蹄 í 馬、牛、豬等生在趾端的保護物,亦指有角質保護物的腳:蹄子。蹄筋。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髈的解釋 髈 ǎ 古同“膀”。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蹄髈”是江南地區對豬腿特定部位的稱呼,北方通常稱為“肘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結構
- 位置:指豬大腿下方至豬腳腕關節之間的部分,即豬腿與軀幹連接處。
- 分類:分前蹄髈(前肘)和後蹄髈(後肘)。前蹄髈肉多,後蹄髈骨大,烹饪時以前蹄髈為佳。
2.名稱差異
- 地域區别:江南、西南稱“蹄髈”,北方稱“肘子”。部分方言中“蹄膀”與“蹄髈”混用,但規範寫法為“蹄髈”。
3.烹饪與文化
- 常見做法:紅燒為主,需用醬油、冰糖、黃酒等調料長時間焖煮,肉質鮮嫩。也可制成熏蹄、椒鹽蹄髈等。
- 象征意義:因外形圓潤飽滿,常作為婚宴、節慶的“硬菜”,寓意圓滿富足。
4.營養價值
- 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有助于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衰老,對哺乳期女性有催乳作用。
- 傳統醫學認為其可緩解四肢乏力、抽筋,并具養顔功效。
5.與其他部位區别
- 豬蹄/豬手:指蹄髈以下的豬腳部分,含更多蹄筋,口感更彈韌。
總結來看,蹄髈既是飲食文化中的重要食材,也承載了地域語言特色和民俗寓意。其肉質肥瘦相間,適合長時間炖煮,是江南宴席中不可或缺的經典菜式。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蹄髈》的詞義及拆分
《蹄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牛或馬蹄部分。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卩”(jié)部,右邊是“骨”(gǔ)部。它的總筆畫數為23。
《蹄髈》的來源和繁體字
《蹄髈》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文獻,并在現代漢語中得到傳承。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蹭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蹄髈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為“蹭膀”,其中“蹭”代表蹄部,而“膀”則代表肉。這個寫法更強調動物蹄部的形象。
《蹄髈》的例句
1. 他們沿着山路小心翼翼地走,以免有人被蹄髈滑倒。
2. 牧場裡的牛群,每隻都有強壯的蹄髈。
相關詞彙
組詞:蹄膀、蹄子、骨蹄、馬蹄、牛蹄
近義詞:蹄、種蹄、角
反義詞:爪、蹄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