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惶惑。 漢 王充 《論衡·明雩》:“見異懼惑,變易操行。”
“懼惑”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人在特定情境中同時感受到的恐懼與困惑交織的心理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懼惑(jù huò)由“懼”(恐懼)和“惑”(疑惑)組成,字面意為“害怕且困惑”,形容人在面對陌生、複雜或突發情況時,既感到不安又難以理解的矛盾心理。
古文出處
最早見于東漢王充《論衡·明雩》:“見異懼惑,變易操行。”意為見到異常現象時,因恐懼和迷惑而改變原有的行為準則。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對未知事物或突發變故的心理反應,例如:“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陷入懼惑,一時不知所措。”
現代漢語中,“懼惑”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文學或學術語境中,強調情感與認知的雙重困擾。例如: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懼惑”不僅是一個描述情緒的詞,更蘊含了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動态,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凝練性與表現力。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例證,可參考《論衡》相關章節。
《懼惑》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害怕疑惑或迷惘。它由“心”和“苦”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2畫。
《懼惑》一詞來源于《說文解字》。在《說文解字》中,将“心”部解釋為心靈、思想,将“苦”部解釋為痛苦、病痛,合起來表示内心的困惑和痛苦。
《懼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懼惑」。
在古代,「懼惑」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具體寫法可根據不同時代的書法風格和個别文獻的使用情況而有所不同。
1. 他常常對未知的事情感到懼惑和不安。
2. 面對這個陌生的城市,她感到十分懼惑。
1. 驚懼:害怕得驚慌失措。
2. 憂懼:憂慮和害怕。
3. 恐懼:非常害怕和擔心。
1. 困惑:為難、不明白。
2. 疑惑:對某事存在疑問和迷惑。
安心,确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