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筵的意思、書筵的詳細解釋
書筵的解釋
謂校理書籍之席位。 宋 歐陽修 《上執政謝館職啟》:“自初營職,已與書筵。於時,上有鴻儒侍從之才,下多羣賢論撰之衆……比其來復,書已垂成。遂因衆功,豈有微效?” 宋 曾鞏 《回陸佃謝館職啟》:“特啟書筵,密隣禁戶。《凡将》、《急就》之字,已賴發明;廣内、石室之藏,更資是正。”
詞語分解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 筵的解釋 筵 á 竹席:筵席。 酒席:喜筵。壽筵。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書筵”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特指古代帝王或太子聽講經史、研習學問的場所或講席活動。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解析、曆史背景、功能演變及文學意義五個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核心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書筵”指帝王或太子研讀經史的講席。其核心要素包含:
- 主體特定性:專屬于帝王、太子或皇室核心成員的學習活動。
- 内容正統性:以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史籍治國之道為核心教學内容。
- 儀式規範性:具有固定禮儀流程,如講官講解、君臣問答等環節。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例證: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載:“書筵初開,講官進讀《尚書》。”
二、字源與構詞解析
- “書”:本義為書寫、典籍(《說文解字》:“書,箸也”),引申為經典文獻。
- “筵”:原指竹席(《說文解字》:“筵,竹席也”),後引申為鋪席設座的教學場所,如“經筵”“講筵”。
- “書筵”:二字結合強化以典籍為核心、依禮設席的學術活動屬性,與“經筵”意義相近但更側重典籍研讀。
三、曆史制度背景
“書筵”制度化始于宋代,是帝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宋代定制:宋真宗始設制度化講席,仁宗時期完善為定期舉行的“經筵”(含書筵),由翰林學士等擔任講官。
- 宮廷儀式:據《宋史·禮志》,書筵需遵循“講官執經、侍臣陪聽、皇帝答問”的嚴格儀軌。
- 政治功能:除教育外,亦是君臣議政的特殊場合,如蘇轼曾任哲宗“書筵”講讀官,借講學進谏時政。
來源:《宋史·職官志》《宋會要輯稿·崇儒》
例證: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書筵講《資治通鑒》,上(皇帝)親問疑義。”
四、功能與文化意義
- 治國理念灌輸:通過闡釋經典中的“仁政”“禮治”思想,塑造帝王治國方略。
- 君臣互動平台:講官可借古諷今,委婉規勸帝王過失,如朱熹任煥章閣待制時屢于書筵直言。
- 文化象征:代表“崇文重教”的統治合法性,如明代将書筵納入新帝登基後的必修課。
五、文學意象的延伸
在詩詞中,“書筵”常被賦予文化傳承、學術清雅的意象:
- 周必大《入直》:“綠槐夾道集昏鴉,敕使傳宣坐書筵。”
- 陸遊《老學庵筆記》:“書筵燭燼,時見君臣論道之深。”
“書筵”作為中國古代宮廷教育的專有名詞,既是帝王接受儒家正統教育的制度載體,也是政治文化與學術傳統交融的象征。其演變過程反映了古代“為君之道”的教化理念,在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書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
基本釋義
“書筵”指校理書籍的席位或職位,即古代學者整理、校勘文獻的場所或職務。由“書”(書籍)和“筵”(竹席,引申為席位)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與書籍相關的席位”。
-
曆史用例
- 宋代文人歐陽修在《上執政謝館職啟》中提到“自初營職,已與書筵”,描述自己擔任館職時參與書籍校理。
- 曾鞏的《回陸佃謝館職啟》中亦有“特啟書筵,密隣禁戶”,指設立校書的職位以整理皇家藏書。
-
結構分析
- “筵”的釋義:原指鋪地的竹席(古人席地而坐),後引申為宴席或職位(如“經筵”指帝王聽講經史的席位)。
- “書筵”的語境:多用于宋代文獻,可能與當時的翰林院、秘書省等機構相關,體現對典籍校理的重視。
讀音與用法
- 拼音:shū yán(注:标注為“yàn”為誤,權威來源均注音“yán”)。
- 現代適用性: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或相關研究。
相關延伸
- 近義詞:書席、校席(均指與書籍整理相關的職位)。
- 文化背景:宋代是文獻校勘的繁榮期,“書筵”反映了當時官方對典籍整理的系統性支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宋史·職官志》或歐陽修、曾鞏文集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服鞍鞽白冠厘纓白琁寶飯兵法碧沈怅然若失常州學派朝彥承弼觸黴頭耽禅疊迹丢魂失魄鬥鹌鹑都察院耳鑒匪莪否則富鄭公勾哄購求乖阻廣陵散鴻羲戶限為穿金河金瑞困慰籁竽老寡臉無人色六橋隴頭吟落脫毛铢明燈火仗密畤凝莊濮達凄滄青骢馬傾家敗産熱秀色差勝殘去殺市利厮賴聽牆根通順凸邊拓拔脫葉罔道望鄉館威燀舞象效媚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