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罰俸的意思、罰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罰俸的解釋

舊時官吏因過誤而停發薪俸若幹時日的一種處分。《舊唐書·張薦傳》:“﹝ 逢吉 ﹞罷相, 裴度 發其事, 逢吉 坐罰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一·減場解元》:“禦製文字,考訂不差, 洪模 妄肆詆毀,本當重治,姑罰俸三月。”《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失察在先,正辦在後,頂多不過一個罰俸的處分罷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罰俸是中國古代針對官員的一種經濟懲戒制度,指因失職、過失或觸犯律法而被扣除俸祿(薪俸)的處罰方式。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一、釋義與溯源

“罰”即處罰,“俸”指官吏的薪金。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在唐代《唐律疏議》中已形成明确規範,如“諸監臨主司受財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并附加罰俸。明清時期進一步細化,《明會典》規定罰俸按月計算,最高可達一年俸祿。

二、執行标準與形式

罰俸按時間單位執行,常見“罰俸一月”“罰俸半年”等,扣除比例從1/10至全額不等。例如清代對文書延誤、禮儀失範等行為,依《吏部處分則例》扣減俸銀。其經濟懲罰性質區别于刑事處罰(如杖刑、流放),主要針對較輕過失,但累積罰俸可能影響官員生計。

三、適用情形

多用于官員行政失誤或道德瑕疵,如:

  1. 公務疏失:案件審理超期、檔案管理疏漏;
  2. 禮儀違制:朝會遲到、服飾逾制;
  3. 監管不力:轄内發生貪污或暴亂未及時處置;
  4. 科舉舞弊:考官閱卷不公或洩題。

四、與現代制度對比

不同于當代公務員的“扣發工資”(依據《公務員法》處分),古代罰俸兼具行政與道德懲戒屬性,且無申訴機制。其消亡伴隨清末新政,現代公務員經濟處罰需經法定程式,強調程式正義。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商務印書館, 2021.
  2. 張晉藩. 《中國法制通史》. 法律出版社, 1999.
  3. 瞿同祖. 《清代地方政府》. 中華書局, 2003.

網絡擴展解釋

“罰俸”是中國古代對官吏的一種行政處分,指因過失或錯誤而停發其薪俸一定時期的懲罰措施。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罰俸”由“罰”和“俸”組成,字面意為“扣除俸祿”。具體指舊時官吏因工作失誤、失職或觸犯規定時,官方暫停發放其薪俸若幹時日的處罰方式。

二、曆史應用

  1. 制度起源
    據記載,漢代已出現類似制度(),但明确稱為“罰俸”的記載多見于唐代以後。例如《舊唐書》記載宰相逢吉因事被“坐罰俸”()。

  2. 執行标準
    處罰時長從數月至一年不等。明代案例顯示,官員洪模因诋毀禦制文字被“罰俸三月”(),清代劉墉則因過失面臨“罰俸10餘年”的嚴懲()。

三、典型案例

四、特點與意義

  1. 等級性:高官可罰俸,低級官吏多直接降職或革職。
  2. 靈活性:相比革職更溫和,既能懲戒又保留官員複職可能。
  3. 經濟性:直接削減俸祿,降低國家支出成本。

需注意,現代公務員制度已無此處罰形式,但類似經濟處罰措施仍存在于部分紀律處分中。

别人正在浏覽...

鳌山奔逸絶塵不便道不倸襜裙察選承招池苑初服丹道道傍苦李道弟東省耳朵底子法郎吉幹浴槁乾高山冠海納百川篁徑昏然阍寺火坑講好賤微兼珍交語胯裆拉大片禮賓官藜藿流放柳營花市離轍論除廟祫餒鬼搦筆旁光滂施噼裡啪啦聘命齊吹器物荏菽善士神機營獸頭水酒説溜了嘴四知金淘虛滕口調絃題紙凸杯舞迷象骖小鮮肉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