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流放的意思、流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流放的解釋

(1) [banish;send into exile]∶古時一種刑罰,把犯人驅逐到邊遠地區去

流放到邊疆

(2) [float[logs]downstream]∶把原木放在江河中順流運輸

順江流放木材

詳細解釋

(1).把犯人放逐到邊遠地方。《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贊》:“ 仲舒 下吏, 夏侯 囚執, 眭孟 誅戮, 李尋 流放,此學者之大戒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臣節》:“君必度能而授者,備乎覆餗之敗,臣必量才而受者,故無流放之禍。” 張賢亮 《靈與肉》:“他成了被所有的人都遺棄了的人,流放到這個偏僻的農場來勞教。”

(2).放縱,放任。《晉書·文苑傳·李充》:“引道家之弘旨,會世教之適當,義之違本,言不流放,庶以祛困蒙之蔽,悟一往之惑乎!” 宋 司馬光 《答齊州司法張秘校正彥書》:“足下當固守於古,而勿流放於今。”

(3).不受約束地流淌。 徐遲 《狂歡之夜》:“老闆拉開了嘴巴,盡管地打開了酒瓶和罐并聲明大慶祝,不收一文錢。酒像泉水一樣的流放了。”

(4).把原木放在河中運輸。如:利用江河水漲的時機流放木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流放"的漢語釋義與文化内涵

"流放"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将罪犯驅逐至邊遠地區,使其遠離原居地以示懲罰。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流放"指"古代刑罰,将罪犯押解到荒遠的地方去生活",強調通過地理隔離實現社會秩序的維護。

從曆史維度看,"流放"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的"五刑"制度,後逐漸演變為秦漢"遷刑"、隋唐"流刑"等法定刑罰。《漢語大詞典》補充稱,該詞亦包含"放逐、排斥"的隱喻用法,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既放,遊于江潭",即以流放暗喻政治失意。

文化層面,"流放"常與文人創作關聯。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分析,蘇轼、韓愈等文豪的流放經曆催生了大量經典作品,使"貶谪文學"成為中國文學的特殊分支。現代漢語中,"流放"的語義擴展至比喻脫離主流環境,如"精神流放""文化流放"等抽象表達。

引用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
  3.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十一

網絡擴展解釋

“流放”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刑罰類含義(核心釋義)

  1. 基本定義
    指将罪犯驅逐到邊遠地區進行懲罰的刑罰,是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是通過将犯人押解至荒僻或遠離故土之地,達到懲治與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

  2. 曆史背景
    流放刑罰起源于遠古,延續至清末,曆時數千年。例如《漢書》記載李尋因罪被流放,張賢亮小說《靈與肉》中也有相關描述。

  3. 延伸用法
    現代語境中可比喻“被迫離開原環境”,如例句:“他被流放到邊疆的農場勞教”。


二、運輸類含義

指将原木置于江河中順流運輸的方式,常見于林業領域。例如:“利用江水漲潮時機流放木材”。


其他引申義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漢書》《抱樸子》等文獻,或查看網頁的文學引用。

别人正在浏覽...

謗端寶瑟播馨伯夷叔齊不白之冤插隊落戶剗着蟲蟻辭解賜樂大楷分析工關恭士洸洋過硬黑溜溜華素艱詭鲛革界疆嵇鶴精妍決刑慷慨輸将勘箭恪敬可桶兒的磕帀括搭來者不善懶婦魚老蒼頭臨雍麻達曼壽髦民秘畫默念内噬排蕩平水韻潛深樵父砌詞切循羣國熱戰睿學沙塢佘太君樹骸說不過去思想包袱特例提早推拔僞孔傳微澤謝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