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藜藿的意思、藜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藜藿的解釋

(1) [inferior meal] 指粗劣的飯菜

堯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韓非子·五蠹》

(2) (藜藿——吃野菜。動用)

詳細解釋

(1).藜和藿。亦泛指粗劣的飯菜。《韓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文選·曹植<七啟>》:“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劉良 注:“藜藿,賤菜,布衣之所食。” 明 王寵 《送錢太常元抑祠祭顯陵》詩:“我輩飽藜藿,散發從 箕 潁 。” ********* 《奇迹》詩:“這心是真餓得慌,我不能不節省點,把藜藿權當作膏粱。”

(2).指貧賤的人。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詩》之十一:“藜藿應見棄,勢位乃為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藜藿(lí huò)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藜”和“藿”兩種植物名稱組合而成,在古漢語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義。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本義:指代兩種粗劣的野菜

  1. 指灰藋、灰菜(學名:Chenopodium album),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但口感粗糙,古代貧民常采食充饑。

  2. 指豆類植物的葉子(如大豆葉),《廣雅·釋草》載:“豆角謂之莢,其葉謂之藿。”其葉質粗硬,亦為貧者食物。

合成詞義:

“藜藿”并稱,泛指貧苦百姓賴以生存的粗劣野菜,與“膏粱”(精細美食)形成鮮明對比,象征底層生活的艱辛。


二、引申義:貧者之食與清貧生活的象征

  1. 指代貧者食物

    如《史記·太史公自序》載:“粝粱之食,藜藿之羹”,描述布衣粗食的生活狀态。

  2. 象征清貧生活

    唐代韓愈《送窮文》中“太學四年,朝齑暮鹽,我待子以藜藿”,以藜藿喻清寒求學之境。

  3. 謙稱自家飲食

    古文中常見以“藜藿”謙稱自家待客飯菜粗簡,如《戰國策》載“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


三、文化意象與用法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

    引用《韓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查看《漢語大詞典》釋義(注:鍊接為示例,實際引用需替換為權威詞典官網)

  2. 《史記·太史公自序》

    原文:“粝粱之食,藜藿之羹。”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史記》原文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釋“藿”:“豆之葉也……貧者所食。”

    《說文解字》線上檢索


五、現代使用與語義延續

現代漢語中,“藜藿”主要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保留“清貧”“質樸生活”的象征意義,如:

“他甘守藜藿之志,拒斥錦衣玉食的誘惑。”(當代散文用例)


“藜藿”一詞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貧寒生活的具象化表達,其語義從具體的植物名稱,逐步升華為社會階層分化、道德情操與生存哲學的符號,在曆代文獻中形成穩定的文化意象鍊。

網絡擴展解釋

“藜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粗劣的飲食或貧寒的生活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文獻引用

3.文化内涵

4.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成語引用(如“藜藿之恩”),強調對微薄饋贈的感激。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詞源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黯闇伯叔百順千隨昄章保标鞭爆兵微将寡伯姬超拜潮面皴理大割淡生涯獨運分統剛挂宮割桧煙魂飛魄蕩賈桂楫師九邊鞙絲舉國駿骨牽鹽狼飡虎咽曆命陵崗凜秋六佾鸾路鸾書蔑視米粟蟠旋清懷瓊函秋素糗粻企想缺課日薄虞淵山雉沈粹升拔乘輿車涉世石珠受胎水電報四海一家夊夊特秉推奬妥安往懷瓦松文詠閑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