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善士的意思、善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善士的解釋

(1).有德之士。《孟子·萬章下》:“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 唐 韓愈 《董公行狀》:“﹝四子﹞皆善士,有學行。” 明 方孝孺 《南稜王先生像贊》:“吾以是知先生 宋 之善士,古之逸民。” 清 唐孫華 《哭大兄允中》詩之二:“沒齒人争推善士,始知用拙道逾尊。”

(2).慈善之士,行善之人。 明 宋濂 《陳府君墓志銘》:“遇有可矜,輒施與不靳,鄉黨稱為善士。” 瞿秋白 《慈善家的媽媽》:“他倒沾着便宜,還得了善士的名聲。”

(3).信佛的人。《四遊記·佛祖壓倒大聖》:“你是何方善士,敢來阻住兵力?”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行樂》:“無飲不奠,有食必陳,若善士信嫗之佞佛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善士"是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善士"指品德高尚、行為端正之人。該詞由"善"(善良)與"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構成,強調道德操守與社會責任的雙重特質。《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有德之士"(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現代漢語詞典》補充說明其特指"樂善好施的人"(來源:第7版)。

二、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親炙之者乎?"(來源:《十三經注疏》),漢代鄭玄注中将"善士"與"賢人"并稱,強化了其道德标杆屬性。

三、應用範疇

  1. 佛教語境:特指皈依三寶且持守五戒的在家信徒,如《維摩诘經》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來源:《大正藏》第14冊)
  2. 社會倫理:明清時期多指熱心公益的鄉紳,如《醒世恒言》所述:"施棺椁,免役錢,善士仁心廣布傳。"(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四、語義關聯 近義詞體系包含"仁者""賢達""君子",反義詞譜系涉及"奸佞""宵小"。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士事也,凡能事其事者稱士",強調"善士"的行為實踐特征(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善士”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其解釋和來源可綜合多個文獻進行說明:

1.有德之士

指品行高尚、德行出衆的人。

2.慈善之士或行善之人

指樂善好施、踐行善舉的人。

3.信佛之人

特指佛教信徒或修行者。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中“善士”的詳細标準,可參考《瑜伽師地論》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傲雪欺霜賓墀禀才才華超衆纏纡慈佑東霤讀命鳄蜥方框圖改舊關房官口貴途浩宕鶴态弘肆厚禮候禽花門漿包見幾而作奸利瞷聽兼優緘制節疤機搆金奔巴瓶絶長繼短克己複禮廊餐聯職淩藉麟瓶巒岫賣野人頭邈處欿視逆定理憑攬屏落曝衣樓佥坐敲才俏簇攘袂三六九比勢沙漠善謀守喪四門館貪慝鐵達鐵達貼挂抟食無地可容武漢大學消隳奊诟諧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