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開始或首先履行、從事某項事務。《書·召诰》:“王乃初服。” 孔 傳:“言王新即政,始服行教化。”《大戴禮記·夏小正》:“初服于公田。古者公田焉者,古者先服公田而後服其田也。”
(2).未入仕時的服裝,與“朝服”相對。《楚辭·離騷》:“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将復脩吾初服。” 蔣骥 注:“初服,未仕時之服也。” 南朝 陳 徐陵 《為王儀同緻仕表》:“便釋朝衣,謹遵初服。” 唐 劉長卿 《送薛承矩秩滿北遊》詩:“知君喜初服,祗愛此身閒。” 清 趙翼 《陝遊不果述懷》詩:“一從初服返茅齋,屢接郇箋老眼揩。”
(3).山嫁前穿的衣服。 三國 魏 曹植 《出婦賦》:“痛一旦而見棄,心忉忉以悲驚。衣入門之初服,背牀室而出征。”
(4).佛教指俗裝,與“僧衣”相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罹咎犯律,僧中科罰,輕則衆命訶責,次又衆不與語,重乃衆不共住。不共住者,斥擯不齒,出一住處,措身無所,覉旅艱辛,或返初服。” 唐 陳子昂 《館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銘》:“年十五,大将軍薨,遂剪髮出家……遂返初服而歸我 郭公 。”
“初服”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為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讀音:chū fú
字面本義:最初穿的衣服,引申為“初始狀态”或“開始從事某事務”。
開始從事事務
指首次履行某項職責或任務。
古籍例證:《尚書·召诰》提到“王乃初服”,意為周王初理政事,開始推行教化。
現代引申:可用于形容剛進入職場或承擔新角色時的狀态。
未入仕時的服裝
與官員的“朝服”相對,代指未擔任官職的平民身份。
文學引用:屈原《離騷》中“退将複修吾初服”,表達辭官歸隱之意。
出嫁前的服飾
特指女子婚前所穿衣物,象征未婚身份。
例證:曹植《出婦賦》以“初服”暗喻棄婦對未嫁時光的追憶。
佛教俗裝
與僧侶的“僧衣”相對,指代世俗裝扮,隱含對宗教身份轉變的對比。
不同權威來源對釋義的側重略有差異,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詞義。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