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筆。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於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 宋 龐元英 《談薮》:“ 侯繼圖 秋日於 大慈寺 倚闌樓上,忽木葉飄墜,上有詩曰:‘……搦筆下庭除,書作相思字。’”
“搦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nuòbǐ,其核心含義為“執筆”或“提筆書寫”。以下是綜合相關信息的詳細解釋:
“搦”意為握持、執取,“筆”即書寫工具,因此“搦筆”字面指“握筆”,引申為開始寫作或創作的行為。
現代網絡釋義延續傳統解釋,仍将“搦筆”定義為“執筆”,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
與“搦筆”相關的成語包括: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讨論中,現代使用較少,但可用于強調文人的創作姿态或曆史語境下的書寫動作。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建議查閱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或文獻數據庫。
搦筆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搦”和“筆”兩個部分。在“搦”字中,左邊是“手”字旁,右邊是“欠”字旁;而在“筆”字中,上面是“竹”字旁,下面則是“十”字旁。
“搦”的本義指按住,夾緊,而“筆”的本義則是指書寫用的工具。
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搦筆”這個詞的來源于古代文人士大夫講求書法的風尚。他們要求字迹流暢、潇灑,因此在書寫時需要穩定地握住筆尖,并用力施展,以确保字迹的秀麗與清晰。
在繁體字中,“搦”字保持原樣,而“筆”字則更典雅,用的是“筆”字形。因此,繁體字中的“搦筆”是“搦筆”。
古時候,“搦筆”的寫法比現在要複雜一些。字形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搦”字的“手”字旁,比如在篆書中,手字旁會寫得更加豐滿圓整。而在隸書中,手字旁則變得更加簡化,隻留下了一部分。
以下是使用“搦筆”一詞的例句:
1. 他在搦筆時,常常投入到藝術創作的狀态當中。
2. 她的字寫得太過潦草,看來需要提高搦筆的技巧。
3. 在古代,搦筆是文人士大夫展示才華的重要方式之一。
組詞:
搦手(握緊手腕)、筆墨(文人的書寫工具)、用筆(使用筆進行書寫)
近義詞:
把玩筆(細心研究筆的使用方式)、書寫(寫字)、握筆(用手緊握筆尖書寫)
反義詞:
松筆(松散地握住筆尖書寫)、潦草(字寫得極其隨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