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墪鎖”。猶囚禁。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先監遺事紀略》:“及先監卒後,纍臣被 常太監 雲 詿誤墪鎖。”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門職掌》:“凡出票拿人,馬房動刑,裡外看守,墪鎖浄軍,皆其職管。”
“墩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定義
指一種刑具,通過鎖住手腳的方式囚禁人,使受刑者無法站立。其名稱源于“墩”(底座)和“鎖”(固定工具)的組合。
例如明代文獻記載:“墪鎖浄軍,皆其職管”(《酌中志·内府衙門職掌》),指将人固定在刑具上監禁。
使用場景
多見于明清時期宮廷或官府,用于懲罰犯人。如《金瓶梅》提到“墩鎖在門上”,表示将人捆綁囚禁于特定位置。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堅固的鎖”,強調牢固性。例如:“墩鎖比喻非常堅固、牢固的鎖”。但這一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相關。
“墩鎖”更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指囚禁手段或刑具,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酌中志》《金瓶梅》等原始文獻。
墩鎖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墩」和「鎖」兩個字組成。其中,「墩」的部首是「土」,筆畫數為8;「鎖」的部首是「金」,筆畫數為14。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形态的演變過程。
在繁體字中,「墩鎖」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墩鎖」可以寫作「墩鎖」或「墩鎍」。這些寫法在古籍文獻中比較常見,是古代人們書寫時所采用的形式。
這個詞常用于表達物體或機構的功能或特性。例如,可以用在描述大型建築物中使用的固定裝置或機械結構上。此外,在擴展引申義上,「墩鎖」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或團體解決難題時的穩定性和堅固性。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墩台、鎖鍊、解鎖等。
與「墩鎖」近義的詞語有:鐵卷門、大門、固定裝置等。
與「墩鎖」反義的詞語有:開鎖、解開、松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