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鎖的意思、墩鎖的詳細解釋
墩鎖的解釋
亦作“墪鎖”。猶囚禁。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先監遺事紀略》:“及先監卒後,纍臣被 常太監 雲 詿誤墪鎖。”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門職掌》:“凡出票拿人,馬房動刑,裡外看守,墪鎖浄軍,皆其職管。”
詞語分解
- 墩的解釋 墩 ū 土堆:土墩。 厚而粗的木頭、石頭等;座兒:橋墩。菜墩(切菜用的砧類器具)。樹墩。 量詞,用于叢生的或幾棵合在一起的植物:一墩谷子。柳墩。 古同“蹲”。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 鎖的解釋 鎖 (鎖) ǒ 加在門、箱子、抽屜等物體上的封緘器,要用專用的鑰匙才能打開:門鎖。密碼鎖。鎖鑰。 用鎖關住:把門鎖上。 鍊子:鎖鍊。枷鎖。 幽閉:經濟封鎖。 緊皺眉:愁眉雙鎖。 一種縫紉方法,使衣料的
專業解析
"墩鎖"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含義可從字義和用法兩方面解析:
-
字義解析
- 墩:本義指土石堆砌的基座或矮牆,引申為厚重、穩固之物。在“墩鎖”中,取其“固定、沉重”之意,指代一種特定的拘禁工具或方式。
- 鎖:本義指加在門、箱、犯人身上的器具,用以關合或束縛。引申為禁锢、關押。
- 墩鎖:二字結合,指一種将犯人用沉重的鎖具固定(或鎖在墩狀物上)的拘禁方式或刑具。它強調的是一種固定式、難以移動的囚禁狀态,區别于一般的關押在牢房内。
-
具體含義與用法
- 作為刑具/拘禁方式:指一種古代用于懲罰或拘禁犯人的手段。犯人通常被用鐵鍊、枷鎖等沉重的刑具固定在一個地方(如石墩、木樁或特制的墩狀物上),使其無法自由行動。這種方式既是一種肉體懲罰(因長時間固定姿勢導緻痛苦),也是一種精神上的羞辱和人身自由的剝奪。
- 見于律法/曆史記載:該詞在明清時期的官方文獻(如《大清會典事例》)和地方志中時有出現,常作為對特定罪犯(如行為不端的旗人、宗室成員,或某些輕罪犯)的一種懲戒方式,有時是作為死刑(如絞監候、斬監候)的替代或附加刑。例如:“發往甕山墩鎖”、“墩鎖示衆”等。
- 與“圈禁”的區别:“圈禁”通常指在特定房屋或院落内軟禁,有一定活動空間;而“墩鎖”則更強調身體被固定在一點,活動自由被徹底剝奪,其懲罰性和羞辱性更強。
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對“墩鎖”的解釋為:“一種刑具。也指用這種刑具拘禁。” 這明确指出了其作為刑具和拘禁方式的雙重屬性。
- 《清會典事例》等清代官方文獻:其中記載了關于使用“墩鎖”懲罰宗室、覺羅或旗人的條例。例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八八九·刑部·刑律捕亡》等處有相關規定,表明其在清代司法體系中的存在。這些原始史料是理解“墩鎖”具體應用場景的最直接依據。
- 《中國監獄史》等研究著作:學者在研究中會引用原始檔案和律例,對“墩鎖”的形制、使用對象、執行方式及其在刑罰體系中的地位進行更詳細的闡述和分析,提供了曆史背景和學術解讀。
“墩鎖”是一個源自古代司法實踐的詞彙,特指将犯人用沉重的鎖鍊等刑具固定于墩狀物或特定地點,使其完全喪失行動自由的拘禁方式或所使用的刑具本身。它體現了古代刑罰中對人身自由進行極端限制和施加肉體痛苦的特點,主要見于明清時期的曆史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墩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作為刑具或囚禁手段(主要含義)
-
基本定義
指一種刑具,通過鎖住手腳的方式囚禁人,使受刑者無法站立。其名稱源于“墩”(底座)和“鎖”(固定工具)的組合。
例如明代文獻記載:“墪鎖浄軍,皆其職管”(《酌中志·内府衙門職掌》),指将人固定在刑具上監禁。
-
使用場景
多見于明清時期宮廷或官府,用于懲罰犯人。如《金瓶梅》提到“墩鎖在門上”,表示将人捆綁囚禁于特定位置。
二、作為成語(較少用)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堅固的鎖”,強調牢固性。例如:“墩鎖比喻非常堅固、牢固的鎖”。但這一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相關。
“墩鎖”更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指囚禁手段或刑具,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酌中志》《金瓶梅》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累百五鞭痕不拜不知老之将至巉嵓陳蕃室褫情此以戴角大諾底梁定時遞衰東坡居士斷道分龍節府寺根頭過電影海波不驚汗垢函使何圖回心院将作長史謹惜究心積以為常桔柣沮駭凱還開斛康健可曾狂突令合臨尾流兵六尺之讬龍盾駡詛面圪瘩暮暮木彊噢休飄蓬曲局僧裘捎馬聖瑞釋神桃李成蹊田垟投迹土堦無名異顯目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