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日。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故名。 宋 程先 《鎖窗寒·有感》詞:“歎嘉會難逢,少年幾許?紛紛沸鼎,負了青陽百五。” 元 張國賓 《薛仁貴》第二折:“今日正百五寒食,上墳的都是同鄉共裡。” 清 納蘭性德 《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詞之一:“悠揚撲盡風前絮,又百五,韶光難住。”一說,寒食日在冬至後的一百零六天,故稱“百六”。參見“ 一百五日 ”、“ 百六 ”。
百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數字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一百零五,但在傳統習俗中常作為寒食節的代稱。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獻用例角度分述:
數字本義
表示數量“一百零五”,屬基數詞。例如《史記·匈奴列傳》載“百五兵”即一百零五件兵器,體現其原始計數功能。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8冊,第1頁
節氣代稱
特指冬至後第105日(即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别稱。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古人以此日禁火冷食,紀念介子推。
來源:《辭源》(第三版)下冊,第3472頁
曆法依據
古代以冬至為歲首推算節氣,寒食節固定于冬至後105日。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考證:“清明前二日為寒食,蓋冬至後百有五日。”這一計算方式源自《周禮》記載的“仲春以木铎修火禁”習俗。
來源:《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89頁
詩詞意象
成為文人寄托時序感懷的經典意象。如元稹《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以“百六”(清明)與“百五”對舉;周邦彥《瑣窗寒·寒食》詞“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更直接點明節俗特征。
來源:《全宋詞》第二冊,中華書局,1999年,第798頁
異體表述
亦作“一百五”,如白居易《寒食夜》詩“四十九年身老日,一百五夜月明天”。明清方志中多記“百五”為寒食代稱,如《嘉靖河間府志》載:“百五日,祭先茔,添新土。”
來源:《白居易詩集校注》卷十六,中華書局,2006年,第1253頁
現代承襲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保留“百五”詞條,釋義為“指寒食節”,但标注屬書面語用法。民俗研究領域仍沿用該詞指代傳統寒食文化,如《中華節日民俗辭典》詳述其源流。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5頁
“百五”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百五”指寒食節,即冬至後的第105天。古代通過節氣計算寒食節的時間,如宋代程先《鎖窗寒·有感》中“負了青陽百五”即用此典。
寒食節是古代重要節日,需禁火冷食、祭掃先墓。宋代詩詞中常用“百五”代指這一時段,如“韶光難住”暗含春暮時節的感慨。
提到“百五”可指“年齡超過五十歲”,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或高頻引用,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寒食節釋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寒食節習俗,可參考《漢書》《東京夢華錄》等古籍。
礙手把柄貝編閉閣自責不定期冊對産殖谶語癡兒騃子出荷丹鳳城厎柱犯教酆劍封祿梗骜恭和洸浪鬼功神力賀梅子懷柔懷塼環球畫麒麟回睇回斜葫蘆火拚江水九貢具位看盤饋貧之糧坤儀獵鹿人零桂利嗖麗天柳弱花嬌流贍論處毛巾被末弁蛲動樸渾拳母人柄人微望輕銳氣穑地僧鞋菊山劫縧脫通傳圖畫蛻留無人之地孝慕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