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投迹 ”。
亦作“ 投跡 ”。舉步前往,投身。《莊子·天地》:“且若是,則其自為處危,其觀臺多物,将往投迹者衆。” 三國 魏 锺會 《檄蜀文》:“誠能深鑒成敗,邈然高蹈,投跡 微子 之蹤,措身 陳平 之軌,則福同古人,慶流來裔。”《新唐書·狄仁傑傳》:“不循禮義,投迹犬羊,以圖賒死,此君子所愧。”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翰林非病叟所處,寵祿非庸夫所食,官謗可畏,幸而得請,投跡故山。”
投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書面語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棄絕世事,超脫世俗。以下從釋義、用法及來源角度進行詳細說明:
字義分解
合稱“投迹”即主動舍棄世俗行迹,表達隱逸或避世之意。
完整釋義
指徹底脫離世俗生活,歸隱山林或追求超然境界的行為,強調對現實社會的主動疏離(《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473頁)。
多見于道家及隱逸主題文本。如《莊子·天地》:“投迹者衆,而淵默者寡”,喻指世人多盲從世俗,少有真正超脫之人(參見中華書局《莊子集釋》)。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存于學術或文學仿古語境中,需結合“歸隱”“遁世”等詞理解。
定義:“謂棄絕世事,超然物外。”
→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6卷第1473頁。
釋例:“投迹山林,指隱居不仕。”
→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289頁。
王先謙《莊子集解》:“投迹,謂循世俗之迹。” 反向印證其避世内涵。
→ 來源: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叢書。
“投迹”屬中古漢語複合詞,始見于戰國文獻(如《莊子》),後成為隱逸文化的固定表述。其語義穩定性高,但隨白話興起逐漸邊緣化,今多作為曆史詞留存于典籍研究領域。
“投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投迹”既可指具體的行動(如前往某地),也可引申為人生選擇(如效仿他人或遷移定居)。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尤其在古代文獻中常含褒貶色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文選》等原文。
哀默白雞碑闆背靠悲鸾扇蹦跶俵揚陛檻不亦樂乎采桑殘暑層樓長袂蹙竦澹漾恩貢法拉泛泛之人方楞芳時煩惱空高體後半夜毀責健夫久歸道山卡倫考詞羸瘠連車平鬥龍界露宿風餐漫漫秘遠默念竊黃丘亭掃房聲氣相通師子牀蜀扇束手待死斯大林私有司長宿好枱鐘讨氣田徑賽天津新港頭搭讬夢萬類穩步無節汙劣鹹解小器作邪魔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