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函使的意思、函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函使的解釋

[mailman;postman] 傳遞官府信件的官差,今郵差的前身

函使報信。——清· 袁枚《祭妹文》

詳細解釋

古時傳遞書信、文件的人。《北齊書·神武帝紀上》:“ 神武 自隊主轉為函使,嘗乘驛過 建興 。”《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八年》:“﹝ 高歡 ﹞始有馬,得給鎮為函使。” 胡三省 注:“凡書表皆函封,函使者,使奉函詣 京師 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六章第四節:“ 高歡 家貧,在 平城 服役,富家 婁氏 女愛他美貌,嫁給了他。 高歡 因此有馬,得充函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函使是古代文獻中出現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曆史用例兩個維度解析。從構詞結構看,"函"本義指裝文書的匣子,《說文解字》釋為"舌也,象形"(《漢語大字典》第2版),後引申為封套、書信;"使"指差遣人員,《周禮》中已有"行夫掌邦國傳遞之小事"的記載。兩字組合特指承擔文書傳遞職責的官方信使。

該詞在史籍中多出現于唐代職官體系,《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凡驿馬,給地四頃,莳以苜蓿。凡三十裡有驿,驿有長,函使備鞍馬。"此處函使職責明确為驿站系統中負責公文傳遞的專職人員,需配備标準化的交通工具和補給保障。宋代《太平禦覽·職官部》引《唐六典》稱:"函使掌急遞文書,晝夜行三百裡",說明其工作具有時效性強的特征。

在明清時期,該詞使用範圍擴展至外交領域。明代張燮《東西洋考》記載琉球朝貢時"遣函使赍表文方物",此處函使承擔着國書與貢品的護送任務,職能從國内文書傳遞延伸至國際外交文書交接。清代《皇朝通典》載有"蒙古各部函使馳報軍情"的案例,體現該職官在邊疆情報傳遞中的特殊作用。

需特别說明的是,現代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第2卷)将該詞标注為曆史詞彙,提示其已退出當代常用詞彙體系。但在研究古代郵驿制度、外交禮儀等領域文獻時,仍是需要準确理解的專業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函使”是古代對信使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傳遞官府信件或文件的專職人員,相當于現代郵差的前身。該詞最早見于《北齊書》,如“神武自隊主轉為函使”(《北齊書·神武帝紀上》),說明其職能與文書傳遞直接相關。

二、曆史演變

  1. 北魏軍鎮屬官
    作為通信軍官名稱,隸屬軍鎮系統,負責将文書函件呈送京師,職位介于軍主與隊主之間。《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提到:“凡書表皆函封,函使者,使奉函詣京師也”,印證其軍事通信職能。

  2. 後世職能擴展
    逐漸演變為普通官府信差,如清代袁枚《祭妹文》中“函使報信”即指普通郵遞員。

三、職責特點

四、現代關聯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例如:“一加手機的虛拟邀請函使發布會充滿迷離色彩”(例句),此處為比喻用法,體現詞語的延伸意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查閱《北齊書》《資治通鑒》相關章節,或袁枚《小倉山房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襃序邊界邊酒腷腷膊膊筆陡博學笃志捕處倉場側足禅扉儳岩斥埴黜華大修地方志定稾方骖竝路方員可施風颮風虎封圻貢市觀念花意狐胡瓠梁混賴禍為福先交佩譏謗京沈鐵路進行決波騟峻直钜細刻吏狂舉苦語浪語拉脫維亞麗天慢率茂業漠然視之遷補前任旗扁銀兩慶士崎峭七言律詩熱輻射蛇蝮霜歌孫息汰留他們體趣退潛溫藹鄉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