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咒罵。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一》:“其诽謗駡詛者,有先斷其舌。”
“駡詛”是由“駡”(同“罵”)和“詛”(詛咒)組成的複合詞,指既辱罵又詛咒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詛”的本義
根據《說文解字》,“詛”意為通過言語祈求神靈降禍于人(“詶也”),常見于古代祭祀或巫術場景。例如《左傳》記載鄭莊公“以詛射颍考叔者”,即通過詛咒懲罰暗害颍考叔的兇手。
“駡詛”的複合含義
“駡詛”是古代漢語中表示言語攻擊與詛咒結合的詞彙,兼具情感宣洩與巫術性質,多見于曆史文獻對诽謗、巫蠱等行為的記載。需注意,現代漢語中此類行為多分化為“辱罵”與“詛咒”兩個獨立概念。
罵詛(拼音:mà zǔ),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作動詞,意為謾罵、詛咒、惡言謾罵他人或譴責、斥責他人的行為。
罵詛的拆分部首是馬(mǎ),共有15個筆畫。
罵詛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當時人們在表達憤怒、不滿或對他人惡意謾罵時常使用這個詞。
罵詛的繁體形式是「罵詛」。
在古代,「罵詛」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寫作如何需要參考古代文獻和碑刻。
1. 他對别人總是口出惡言,經常罵詛别人。
2. 盡管受到了詛咒與罵罵咧咧的言語攻擊,她仍然保持謙和的态度。
1. 近義詞:謾罵、詛咒、辱罵、斥責。
2. 反義詞:稱贊、褒獎、褒揚、欣賞。
1. 罵詛他人
2. 受到罵詛
3. 罵詛的言辭
4. 罵詛不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