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墪锁”。犹囚禁。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先监遗事纪略》:“及先监卒后,纍臣被 常太监 云 詿误墪锁。”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出票拿人,马房动刑,里外看守,墪锁浄军,皆其职管。”
“墩锁”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基本定义
指一种刑具,通过锁住手脚的方式囚禁人,使受刑者无法站立。其名称源于“墩”(底座)和“锁”(固定工具)的组合。
例如明代文献记载:“墪锁浄军,皆其职管”(《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指将人固定在刑具上监禁。
使用场景
多见于明清时期宫廷或官府,用于惩罚犯人。如《金瓶梅》提到“墩锁在门上”,表示将人捆绑囚禁于特定位置。
部分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坚固的锁”,强调牢固性。例如:“墩锁比喻非常坚固、牢固的锁”。但这一释义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相关。
“墩锁”更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指囚禁手段或刑具,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需深入研究,可参考《酌中志》《金瓶梅》等原始文献。
墩锁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墩」和「锁」两个字组成。其中,「墩」的部首是「土」,笔画数为8;「锁」的部首是「金」,笔画数为14。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形态的演变过程。
在繁体字中,「墩锁」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没有差异。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墩锁」可以写作「墩鎖」或「墩鎍」。这些写法在古籍文献中比较常见,是古代人们书写时所采用的形式。
这个词常用于表达物体或机构的功能或特性。例如,可以用在描述大型建筑物中使用的固定装置或机械结构上。此外,在扩展引申义上,「墩锁」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或团体解决难题时的稳定性和坚固性。
一些相关的组词有:墩台、锁链、解锁等。
与「墩锁」近义的词语有:铁卷门、大门、固定装置等。
与「墩锁」反义的词语有:开锁、解开、松动等。
安家白衣会悲憯不等残犷禅除长都嗔责赤斧嗤嫌宠顾酬効雌字答不也打瞌铳陡壁妒嫮顿羸耳聋眼花革舟归顺鼓院汗马黑油油阖坐画翬会明婚嫁监管霁峯警辩箕箒踡卧鲙手狂险嬾困磊落光明陵骞耄期能箇破家荡産崎岠情郎青眼山楹筮龟天潢贵胄天惠体道头上末下橐他望眼欲穿文旦文侩屋比吴拨四五礼汙亵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