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木茂盛貌。 清 馮桂芬 《為王恩绶題楊某畫并詩》:“白波翠巘鬱蕭槮,此是 吳 儂夙所耽。”
(2).樹木枝幹聳立貌。
“蕭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學作品。根據搜索結果綜合解析如下:
草木茂盛貌
形容植物生長繁密、枝葉繁茂的狀态。例如清代馮桂芬在題畫詩中寫道:“白波翠巘鬱蕭槮,此是吳儂夙所耽”,此處“蕭槮”描繪了山巒間郁郁蔥蔥的自然景象。
樹木枝幹聳立貌
側重于樹木枝幹挺拔、高聳的姿态,常用來表現蒼勁或孤寂的意境。
該詞常與自然景觀相關的成語搭配出現,例如“草木蕭疏”“百業蕭條”等,均含“蕭”字表達的寂寥或繁茂的雙重意象(參見的關聯詞彙)。
由于該詞屬于古漢語範疇,建議結合具體文獻例句理解其語境化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蕭槮》是一個古代漢字,它包含了“蕭”和“槮”兩個字。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放松、輕松的狀态或者心情。
蕭:木(木字旁)+ 寺(宀字旁) = 7畫
槮:木(木字旁)+ 舌(舌字旁)+ 二(兩橫)= 12畫
《蕭槮》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篇中,用來形容人在自然環境中感到甯靜和放松的狀态。它傳遞了一種精神上的甯靜與自在。
蕭槮的繁體字是「蕭槮」。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的蕭字寫作「蕭」,槮字寫作「騷」。這種寫法在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演變為現代的「蕭」「槮」。
1. 在山間流水聲中,我沉浸于蕭槮的境界。
2. 他一直追求生活的蕭槮,不願受到繁雜事務的困擾。
蕭疏、蕭索、槮葉、蕭然、槮影等。
近義詞:閑適、舒暢、安逸
反義詞:緊張、繁忙、壓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