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小雅》篇名。六笙詩之一,有目無詩。《南陔》、《白華》、《華黍》為前三篇,是燕飨之樂。《詩·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白華》,孝子之絜白也;《華黍》,時和歲豐,宜黍稷也。有其義而亡其辭。”《儀禮·鄉飲酒禮》:“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樂《南陔》、《白華》、《華黍》。”後用為奉養和孝敬雙親的典實。《文選·束晳<補亡詩>》:“循彼南陔,言采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養父母。” 唐 楊炯 《幽蘭賦》:“叢蘭正滋,美庭幃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 宋 蘇轼 《送程建用》詩:“空餘南陔意,太息北堂冷。”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忍菴先生》:“今吾兒邀天之幸,得上公車,稍可伸北闕南陔之思矣。”
“南陔”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詩經》中的篇目
《南陔》是《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笙詩,屬于先秦時期華夏族詩歌。其特殊之處在于“有目無辭”,即僅有标題而無具體内容。據《儀禮》記載,它在古代燕飨禮儀中作為樂曲演奏,與《白華》《華黍》并稱前三篇,象征孝道與豐年。
字義與地理指向
“陔”本義為田埂或台階層次(如“三陔壇”指三重壇)。因此“南陔”字面意為“南邊的田埂”,如束皙《補亡詩·南陔》中“循彼南陔,言采其蘭”即描繪南邊田埂采蘭的場景。
文化象征意義
漢代《毛詩序》賦予其引申含義,認為《南陔》主題是“孝子相戒以養”,即子女奉養父母的道德訓誡。後世文人常以此典故表達孝親思想,如宋代詩詞中“南陔”多代指孝道。
該詞兼具地理實指與文學象征,既描述南方田埂的自然意象,又因《詩經》傳統成為孝文化的符號載體。
《南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個地名,它是指位于中國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南部的一座山峰。該山地勢險峻,山頂平坦,周圍群山環繞,景色宜人。
《南陔》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山”和“阝”,其中“山”是整個詞語的意旨所在,表示與山有關,而“阝”則是表示山的部首。這個詞語的總體筆畫數為8個。
《南陔》這個詞語的來源并沒有明确的記載,但可以推測其有着悠久的曆史淵源。另外,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漢字有着不同的書寫方式,比如繁體字。《南陔》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南陔」。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定的差異。根據現有的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南陔》這個詞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保持一緻,沒有明顯差異。
1. 這座山峰被稱為《南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旅遊勝地。
2. 每年春天,人們都會來到《南陔》登山,欣賞美麗的風景。
3. 我們一行人爬上了《南陔》山頂,俯瞰着山下的美景。
組詞:南方、陔阜、南山
近義詞:南嶺、南峰、陔山
反義詞:北陔、北山、北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