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順應天意進行讨伐。《舊唐書·于頔傳》:“自 兩河 宿兵,垂七十年,王師憓征,瘡痏未息。”
“憓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憓征(注音:huì zhēng / ㄏㄨㄟˋㄓㄥ)意為“順應天意進行讨伐”。該詞源自《舊唐書·于頔傳》中的記載:“自兩河宿兵,垂七十年,王師憓征,瘡痏未息。”,描述古代王朝以“天命”為名義發動的軍事行動。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舊唐書》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憓征》這個詞是指在行軍作戰中逼迫敵方投降或追逐敵人。它起源于古代中國的軍事用語。
拆分部首:忄 (心字旁)、步 (彳字底)
總筆畫:16畫,忄部7畫,步部9畫。
《憓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文觀止》中的一篇戰争篇章。在古代的戰争中,将領會通過各種手段來壓制和追擊敵方,以達到戰争勝利的目的。
憓征(繁體字)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憓征的寫法是稍有不同的。具體寫法如下:
憓:忄⿱虍丸
征:彳⿱爿乍
1. 将軍采取了憓征的戰術,使敵人束手就擒。
2. 馬車縱橫交錯地追逐着逃跑的敵人,展現出了憓征的氣勢。
1. 憓名逐利:形容人追逐權勢、財利的行為。
2. 宣布追逐:表示追逐某人或某物的決定或意願。
追捕、追擊、追逃
讓步、退卻、躲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