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汁。《列子·力命》:“女始則胎氣不足,乳湩有餘。” 張湛 注:“乳汁也。” 唐 李華 《雲母泉詩序》:“泉出石,引流分渠,周遍庭宇,發如乳湩,末派如淳漿。”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六·河套喇嘛》:“所飲食者,乳湩牛羊耳。”
乳湩(rǔ dòng)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乳”與“湩”兩個同義語素構成,均指向乳汁的原始含義。該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方言中。以下是具體釋義:
詞性及核心義項
乳湩為名詞,指人或動物分泌的乳汁。《漢語大詞典》釋為“乳汁”,并引《漢書·匈奴傳》中“得漢食物皆去之,以視不如重酪之便美也”的記載,其中“重酪”即乳湩的異稱,表明其與遊牧民族飲食文化的關聯。
字形與字源解析
“乳”本義為哺乳,甲骨文象形為懷抱嬰兒哺乳狀;“湩”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乳汁”,原指乳汁流動貌。二者結合強化了“液态乳汁”的意象,《辭源》指出該構詞法屬“同義連文”,多見于先秦兩漢文獻。
文獻用例與語境
此詞多用于描述古代北方民族的飲食,如《史記·匈奴列傳》載“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此處“汁”即乳湩。明代《本草綱目》亦提及“牛乳湩”入藥,反映其在傳統醫學中的應用。
方言留存與演變
現代部分北方方言仍保留“奶湩”等類似表述,特指未加工的生乳。此用法與古義一脈相承,印證詞彙在語言發展中的穩定性。
“乳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釋義: 乳湩(rǔ dòng)指乳汁,常見于古籍中描述人或動物分泌的乳白色液體,如牛奶、人乳等。
古籍例證:
字形字音解析: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屬于生僻古語詞,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對古代生活場景的還原描述。
奧室比馴伯姜擦摩谶辭吃大鍋飯盜名欺世登栖碘化物遁守轭束法蠡芳氣豐膩風質豐姿冶麗膚愬幹船塢股評浩居嚎咷河侯合腳橫波橫川喉炎畫舫黃敕慧聖醬幕鬥僭逆儉省麂鞾攫鳥聚砂科令孔曾曠劫匡君累胝琳篆六跸劉氏冠亂視謀龜霓旄濘滑清官難斷家務事清軟儒俊山地燒棧麝墨慴惴肆閱夙夜不解體乾通厚推繩窩火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