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utai] 山西省的縣。位于省東北部,為山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在其境内,主峰海拔3058米。佛教以五台山為文殊菩薩道場
(1). 唐 高宗 龍朔 中尚書、門下、中書、秘書、禦史五官署均以臺名,合稱“五臺”。《永樂大典》卷二六○六引《數類》:“ 唐 高宗 龍朔 二年改尚書省曰中臺,門下省曰東臺,中書省曰西臺,秘書監曰蘭臺,禦史臺曰憲臺,故有五臺之號。”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忌戒》:“時以年饑,放國子學生歸,又限令史通一經,時人為之語曰:‘……三館學生放散,五臺令史明經。’”
(2).見“ 五臺山 ”。
"五台"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釋義:
一、地理專名 指中國山西省五台山,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該山由五座環抱的峰頂組成,東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鬥峰、中台翠岩峰,最高峰北台海拔3061米,被譽為"華北屋脊"。據《清涼山志》記載,此山自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開始建寺,現存唐代以來佛寺47座,其中佛光寺東大殿為現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構建築。
二、佛教術語 特指文殊菩薩道場的五座法台。《華嚴經》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佛教傳統認定此處即五台山。五座台頂分别供奉文殊五法身:聰明文殊、獅子文殊、智慧文殊、無垢文殊、孺童文殊。這種配置見于敦煌第61窟《五台山圖》壁畫,印證了唐代形成的聖山崇拜體系。
三、古代建築規制 古代天文台别稱,源自《周禮》"靈台"制度。漢代始設"三台"(靈台、時台、囿台),至南北朝發展為"五台"觀測體系,含觀天象、測節氣、察雲物等功能。這種建制在《唐六典》卷十中有明确記載:"其屬有五:曰天文台、曰氣象台、曰時辰台、曰望雲台、曰候風台",構成完整的皇家天文觀測體系。
“五台”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與地理背景綜合理解:
唐代高宗龍朔年間(661-663年),中央官署中的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秘書省、禦史台合稱“五台”。這一稱謂反映了唐代官制特點,但後世較少沿用。
1. 五台縣
2. 五台山
“五台”一詞需結合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五台山佛教文化或曆史變遷,可查閱等來源。
八百裡駮保镖悲栗貶所殘酷钗茸車貸赤光钏子觸抵當今疊金黃高睨歌本恭職光闆闆鼓鞴懷蛟幻燈片黃帝子孫護頭見法簡政放權角化觭夢井甸京歌迥勝蠲滌絹幅克日料猜碌碌無為馬哈苗末密鑼緊鼓瑉石磨磚成鏡粘膠骈集乾白巧任請調傾仆染疾容養商場山周少壯派市塵釋釣雙名糖醋停難窪坳文案卧番小分隊孝理小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