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目聽的意思、目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目聽的解釋

(1).古代聽訟法之一。謂觀察受審訊者的眸子而知其曲直。《周禮·秋官·小司寇》:“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鄭玄 注:“觀其眸子,視不直則眊然。” 賈公彥 疏:“目為心視,視由心起。理若直實,視盼分明;理若虛陳,視乃眊亂。”

(2).謂看人語态即知其意;見人容态即知其所欲言。《列子·仲尼》:“ 老聃 之弟子有 亢倉子 者,得 聃 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宋 蘇轼 《聞正輔表兄将至以詩迎之》:“目聽不任耳,踵息殆廢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 梅 亦善候伺,能以目聽,以眉語,由是一家俱憐愛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目聽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解析

“目聽”是源自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特殊術語,最早見于《周禮·秋官·小司寇》,指法官通過觀察訴訟者眼神變化來判斷其供詞真僞的審案方法。此概念屬于“五聽”審案法之一,與“辭聽”“氣聽”“耳聽”“色聽”共同構成西周時期“察獄訟之情”的核心手段。

從構詞法分析,“目”指視覺觀察,“聽”在此處引申為“審察判斷”,二字組合突破常規感官界限,形成“以目代耳”的特殊司法觀察模式。據《周禮》鄭玄注疏,目聽要求“觀其眸子,視不直則眊然”,即通過嫌疑人眼球運動、瞳孔變化等微表情捕捉心理波動,這種審訊技術被認為早于現代測謊原理兩千年。

在文學語境中,“目聽”衍生出通感修辭的用法,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仙人島》中“目聽鼓掌”的描寫,将視覺與聽覺交融,創造特殊的審美意境。這種跨感官表達方式在詩詞創作中尤為常見,體現了漢語表達的靈活性。

現代法律史研究證實,目聽制度雖帶有經驗主義色彩,但其中蘊含的行為心理學原理對後世司法審訊具有啟示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傳統司法文化研究》指出,這種“察言觀色”的審訊方式實為早期行為證據學的雛形。

參考資料

  1.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張全民《西周“五聽”制度研究》(《法學研究》2005年第2期)
  3.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目聽”詞條
  4.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曆代刑法志》

網絡擴展解釋

“目聽”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古代司法術語

指通過觀察受審者的眼神來判斷其是否誠實,屬于《周禮》記載的“五聽”斷案法之一。

二、道家修養概念

指通過觀察人的表情、姿态直接理解其意圖,甚至達到“視聽由精神主宰”的超感官境界。

關聯辨析

需注意兩種含義的差異:前者是司法實踐方法,後者是哲學思想中的感知理論。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成語典故中。

别人正在浏覽...

八征筆閣殘蟬蒼苔側注暢好道充選楚王萍丹士亶州彫甿憣然分别門戶幹本高地攻關功過狀鈎探詭誕不經國郊鴻範黃白物恢宏昏殆警絕玑璇拘攔空生酷虐讕詞糧糒蛎黃旅師每度杪小暮夜懷金平方根仁德尚猷省睡神狸事對識準首策霜漚豎儒探捕騰仚天葩梯禍褪套兒螱飛屋鼠舞台藝術五味鄉來先論磍碬喜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