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試筆。 宋 梅堯臣 《和劉原甫十二月十日試墨》:“因君試墨偶有激,勇辭壯筆揮長刀。” 元 張可久 《湘妃怨·樂閑》曲:“吹簫按舞月當軒,載酒尋花雪滿船,題詩試墨雲生硯。”參見“ 試筆 ”。
(2).檢驗墨的質量。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墨譜》:“《譜》中載 汪仲淹 《墨書》述 于魯 之言曰:‘試墨如試金,當略其色澤,求其神氣。其法用紫石研,注水涓滴同磨,多少同。磨之一縷如綫,而鑑其光:紫為上,黑光次之,青又次之,白為下,黯沕無光,或有雲霞氣,又下之下也。’此數語可為相墨金針。”
(3). 宋 代以來,參加科舉考試中者的文章的彙編,稱之為試墨。參見“ 試墨帖 ”。
(4). 明 清 科舉試卷名目之一。鄉試、會試時,應試者用墨筆書寫的試卷。亦借指八股文。 明 湯顯祖 《張元長<噓雲軒文字>序》:“今之為士者,習為試墨之文,久之,無往而非墨也。”參見“ 墨卷 ”。
“試墨”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試筆(書寫練習)
指文人書寫前的筆墨調試或即興創作,常見于詩詞描述。如宋代梅堯臣《和劉原甫十二月十日試墨》中“因君試墨偶有激,勇辭壯筆揮長刀”,體現以試墨激發創作靈感。
檢驗墨的質量
明清時期,文人通過研磨觀察墨的光澤與神韻來鑒别優劣。清代陸以湉《冷廬雜識·墨譜》記載:“試墨如試金,當略其色澤,求其神氣”,并詳細描述以紫石研注水研磨,通過墨色(紫光最佳,黑、青次之)判斷品質。
科舉考試文章彙編
宋代起,将科舉中榜者的優秀答卷輯錄成冊,稱為“試墨帖”,供學子研習參考。
明清科舉試卷類别
特指鄉試、會試中考生用墨筆書寫的答卷,後亦代指八股文。
補充說明:前兩種含義側重文人的日常書寫與制墨工藝,後兩種與科舉制度密切相關,體現了“試墨”從藝術實踐到社會功用的延伸。
《試墨》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在紙上試驗墨迹的意思。
《試墨》的部首是⻊(車字旁),共有8畫。
《試墨》一詞最早出現在《東觀漢記·楊震傳》:“夫故聖人所急,乃在土地,而楊震寝地岌岌,四壁及地盡試墨。”意思是楊震的寝地四壁和地面都被試墨糟踏了。
《試墨》的繁體寫法為「試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試的字形是「⻨」,墨的字形是「黑」。
1. 他用毛筆在紙上試墨,發現墨色太淡。
2. 我花了很多時間試墨,終于找到了合適的筆墨。
試墨要素、試墨紙、試墨硯、試墨處、試墨技巧
試筆、墨試
正式、成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