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亡隱匿。《後漢書·安成孝侯賜傳》:“ 賜 少孤。兄 顯 報怨殺6*人,吏捕 顯 殺之。 賜 與 顯 子 信 賣田宅,同抛財産,結客報吏,皆亡命逃伏,遭赦歸。”《宋書·自序傳·林子》:“一門既陷妖黨,兄弟并應從誅,逃伏草澤,常慮及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逃伏漢語 快速查詢。
“逃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指逃亡并隱匿的行為,常用于描述因躲避追捕或災禍而隱藏行蹤的狀态。例如《後漢書》記載的案例中,人物因殺人被追捕後“亡命逃伏”,即逃亡後藏匿。
該詞屬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下描述隱匿行為。
《逃伏》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逃避和隱藏的意思。表示逃脫和守衛兩種含義,形容人或動物躲避追捕或躲藏的行為。
《逃伏》的拆分部首為“辶”和“⺥”,其中“辶”表示“走”,“⺥”表示“肉”。它的拆分筆順為:“⺥”、“一”、“一”、“辶”。
《逃伏》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演化而來。它結合了“肉”和“走”的意思,表示躲避追捕、隱藏自己,保全生命。
《逃伏》的繁體字為“逃伏”。
在古代,漢字“逃伏”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情況下,“逃伏”的寫法與現代一樣。
1. 他在黑暗中逃伏了一整天,直到天亮才敢離開。
2. 這隻老虎在灌木叢中逃伏着,隱身不見。
逃避、躲藏、隱藏、追捕、保全
逃避、躲避、躲藏、隱匿、遁形
追捕、追逐、追蹤、暴露、揭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