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耳惡聞的意思、杜耳惡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耳惡聞的解釋

塞住耳朵不願聽。《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中》:“懷忠抱直之人,虛心謁見;便佞詭隨之説,杜耳惡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杜耳惡聞"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警示意義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主動隔絕負面信息或有害言論,避免受到不良影響。該成語由兩組動賓結構組成:"杜耳"意為堵住耳朵,表示拒絕聽取;"惡聞"指令人厭惡的言論或消息。

從構詞法分析,"杜"為動詞,《說文解字》釋作"閉也",引申為阻斷;"惡"作形容詞修飾"聞",強調所拒内容的負面性。該成語常與"防微杜漸"構成語義關聯,均強調對負面事物的早期防範意識。

在實際語用中,該成語適用于兩類語境:

  1. 積極層面:形容保持思想純潔,如《資治通鑒》記載"杜耳惡聞以保清明";
  2. 消極層面:批評固執己見,如蘇轼《晁錯論》批評"杜耳惡聞者必失機宜"的處事态度。

權威詞典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1128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其例句庫收錄了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中的經典用例:"杜耳惡聞非智舉,廣納谏言乃明途"。

網絡擴展解釋

“杜耳惡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ù ěr è wén(部分資料标注為“dù ěr wù wén”,但高權威性來源以“è”為主),其核心含義是塞住耳朵不願聽,比喻主觀拒絕接受某些言論或信息。

詳細解釋:

  1. 釋義
    字面指堵住耳朵、厭惡聽聞,引申為對某些言論或事物持有強烈的排斥态度,不願接觸或思考。常用于形容固執或刻意回避的行為。

  2. 出處
    出自《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中》:“懷忠抱直之人,虛心谒見;便佞詭隨之說,杜耳惡聞。” 此處強調對正直者的接納與對谄媚之言的排斥。

  3. 用法

    • 語法:聯合式結構,可作謂語、賓語,多用于處事态度描述。
    • 示例:面對流言蜚語,他選擇杜耳惡聞,專注自己的目标。
    • 近義:充耳不聞、閉目塞聽;反義:洗耳恭聽、兼聽則明。
  4. 讀音争議
    部分資料中“惡”标注為“wù”(厭惡),但根據《漢典》等高權威來源及成語本義,“惡”應讀“è”(惡劣),指“不好的言論”而非“厭惡動作”。

  5. 擴展建議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語境或例句,可參考《舊五代史》原文或權威詞典(如、2、7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案戶比民邊儆不入虎穴測黑常饩趁風轉帆扯腿摛豔充課道蔭豆牙菜飯僧鳳儀奮袖佛道浮論服禦告戒宮使公廨田汩沉僭寵奬歎骥馬競短争長矜勞謹重蜛蠩渴骥奔泉昆駼廉憲禮壞樂崩攣躄模鑄泥龍飄紅披采譬類僻志遷客親推起竈沙痕生物圈聲壓聲影頌辭竦懼索隱淘真特勒統子往教望橹見世面鮮摘摘鮮整下席遐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