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壞樂崩的意思、禮壞樂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壞樂崩的解釋

指為維護君臣上下等級秩序而建立的一套典章制度、禮儀教化遭到極大的破壞。《漢書·劉歆傳》:“《泰誓》後得,博士集而讀之。故詔書稱曰:‘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北史·隋紀上·高祖文帝》:“《禮》雲: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而大夫士之喪父母,乃貴賤異服。然則禮壞樂崩,由來漸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禮壞樂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形象地描述了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的崩潰。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釋義

指古代社會的禮儀制度遭到破壞,雅正的音樂制度隨之瓦解。比喻社會綱常紊亂、道德規範失序的狀态。該成語強調“禮”與“樂”作為社會秩序的雙重象征,其崩壞标志着文明體系的解體。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漢書·武帝紀》:

“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闵焉。”

漢武帝在诏書中痛心于社會禮樂制度的衰敗,表達重建秩序的意願。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論語·陽貨》:“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強調禮樂需持續踐行方能維系。

文獻依據: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三、語義演變

  1. 本義:特指周代禮樂制度的瓦解(春秋戰國時期)。
  2. 引申義:泛指任何時代社會規範的崩潰,如《隋書·音樂志》載:“禮壞樂崩,人情險薄”。
  3. 現代用法:多用于批判道德滑坡、文化傳統斷裂等現象。

    學術支持:《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著)

四、經典用例

五、近義與反義

六、文化内涵

儒家認為“禮”規範行為,“樂”調和人心(《禮記·樂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二者共生共損,故“禮壞”必然導緻“樂崩”,反映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制度與教化的辯證關系。

深度解讀:國學大師網《禮樂文化專題》

說明:本文釋義與用例均核證于權威典籍及辭書,文獻來源标注遵循學術規範。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線上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禮壞樂崩”是漢語成語,其解釋和相關信息如下:

一、詞義解析

指古代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禮制和樂教遭到破壞,導緻社會綱紀混亂、道德淪喪。常用來形容動蕩不安、倫理失序的時代狀态。

二、核心出處

最早見于《漢書·武帝紀》:

“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闵焉。”

三、詞語結構

四、現代引申

現多用于批評倫理道德缺失的現象,例如:

五、與“禮崩樂壞”的差異

二者詞義相近,但存在細微區别: | 詞語 | 側重點 | 使用頻率 | |------------|----------------------|----------| | 禮壞樂崩 | 強調制度瓦解的結果 | 較低 | | 禮崩樂壞 | 突出過程性崩潰 | 更高 |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曆史評述或社會批評類文章。

别人正在浏覽...

敗柳殘花暴光備藏被告舉證制度波羅密乘便橙黃桔綠騁銳持衰觸迕存糧笛子豐翹風雲際會福神浮習該覈趕面杖功績光杆國服過曲過逾過正惛眩胡氣牋檄見喜膠葛駕士結成居物勀剝窠絲糖扣楫中流離怆龍蛟麥饘密附牛心怒張平面子濮陽市千裡燭趣駕穣穣垓垓仁和人面桃花日夜警戒石歃受孕泰羹天寶君停留通胧團頭聚面王典醎鹾相背小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