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壞樂崩的意思、禮壞樂崩的詳細解釋
禮壞樂崩的解釋
指為維護君臣上下等級秩序而建立的一套典章制度、禮儀教化遭到極大的破壞。《漢書·劉歆傳》:“《泰誓》後得,博士集而讀之。故詔書稱曰:‘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北史·隋紀上·高祖文帝》:“《禮》雲: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而大夫士之喪父母,乃貴賤異服。然則禮壞樂崩,由來漸矣。”
詞語分解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 崩的解釋 崩 ē 倒塌:崩塌。崩坍。崩毀。崩解(?)。崩潰。崩決。崩頹。分崩離析。 破裂:崩裂。把氣球吹崩了。 崩裂的東西擊中:放爆竹崩了手。 敗壞:禮壞樂(?)崩。 稱槍斃:拉出去崩了。 君主時代稱帝王死:駕
網絡擴展解釋
“禮壞樂崩”是漢語成語,其解釋和相關信息如下:
一、詞義解析
指古代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禮制和樂教遭到破壞,導緻社會綱紀混亂、道德淪喪。常用來形容動蕩不安、倫理失序的時代狀态。
二、核心出處
最早見于《漢書·武帝紀》:
“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闵焉。”
三、詞語結構
- 語法:聯合式成語(“禮壞”與“樂崩”并列)
- 感情色彩:貶義,多用于批評社會道德衰退
- 近義詞:禮崩樂壞、綱常廢弛
- 反義詞:政通人和、海晏河清
四、現代引申
現多用于批評倫理道德缺失的現象,例如:
- 指傳統價值觀被漠視
- 社會規範失去約束力
- 公共秩序混亂等場景
五、與“禮崩樂壞”的差異
二者詞義相近,但存在細微區别:
| 詞語 | 側重點 | 使用頻率 |
|------------|----------------------|----------|
| 禮壞樂崩 | 強調制度瓦解的結果 | 較低 |
| 禮崩樂壞 | 突出過程性崩潰 | 更高 |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曆史評述或社會批評類文章。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禮壞樂崩》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當禮儀失去原本的規範和莊重時,音樂也會變得雜亂無章,秩序混亂。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四個部首和十八個筆畫。其中,“礻”是禮的部首,“亻”是人的部首,“土”是土的部首,“山”是山的部首。筆畫方面,“礻”有四畫,“亻”有二畫,“土”有三畫,“山”有三畫。
《禮壞樂崩》來源于《國語·魯語下》一書。它原本的意思是當禮儀向物欲屈服的時候,樂曲也會失去原有的莊重和美好。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當一個社會或一個團體的禮儀道德淪喪之時,其他方面也會隨之崩潰。
在繁體字中,《禮壞樂崩》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一些細微的變化。比如,“禮”字在小篆中的寫法類似于“-{杝}”,在隸書中寫作“-"+{斿}”,在楷書中寫作“禮”。而“樂”字在小篆中的寫法是“-{音曰}”,在隸書中寫作“-{音樂}”,在楷書中寫作“樂”。相對而言,“壞”和“崩”這兩個字的寫法比較穩定,沒有太多變化。
例如:
禮儀淪喪,習俗變異,不再恪守傳統規範,社會風氣逐漸混亂。這時,音樂也變得雜亂無章,樂曲的和諧與莊重感失去了。可以說,《禮壞樂崩》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好的寫照。
與《禮壞樂崩》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樂不可支”、“禮樂之邦”。這些成語都強調禮樂的重要性,以及禮樂的失去将會導緻社會的混亂和衰敗。
相反,與《禮壞樂崩》意思相悖的成語是“禮樂輕民”。它意味着當統治者過度注重禮樂而忽略民生,也會導緻社會的不穩定和動蕩。
總之,《禮壞樂崩》這個成語生動地描述了禮儀失範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及禮樂的聯繫。它提醒我們要重視禮儀道德,以保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