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戶比民的意思、案戶比民的詳細解釋
案戶比民的解釋
清理戶籍和人口。《後漢書·禮儀志中》:“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
詞語分解
- 案的解釋 案 à 長形的桌子或架起來代替桌子用的長木闆:案子。案闆。書案。條案。拍案而起。 提出計劃、方法和建議的文件或記錄:檔案。備案。議案。提案。方案。有案可查。案卷。案牍。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問題的事件: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網絡擴展解釋
“案戶比民”是一個源自漢代的曆史詞彙,主要含義為清理戶籍和核實人口,屬于古代戶籍管理的重要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 字面拆解:
- 綜合含義:指官府對戶籍和人口進行登記、核實及管理的行政流程,類似于現代的“人口普查”。
2.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 最早見于《後漢書·禮儀志中》:“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
- 這裡提到漢代在每年八月(仲秋)進行戶籍核查,同時為年滿七十的老人頒發象征尊老的“王杖”。
3.具體實施方式
- 流程:地方官員逐戶登記人口信息,核對年齡、相貌等,确保戶籍真實(即“案驗戶口,次比之也”)。
- 目的:為賦稅、徭役分配及社會福利(如養老政策)提供依據。
4.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 近義詞:案比、貌閱(指通過相貌核對年齡)。
- 反義詞:無明确反義,但可對比“徇私舞弊”等描述權力濫用的成語(需注意後者屬于現代語境,與“案戶比民”無直接關聯)。
5.可能的誤解與辨析
-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官員欺壓百姓”,但這一說法缺乏曆史文獻支持,可能是對詞義的誤讀。正确含義應以《後漢書》等正史記載為準。
參考資料擴展
- 若需了解漢代戶籍制度的具體案例,可查閱《後漢書·江革傳》中關于“案比”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案戶比民的意思
《案戶比民》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案子是官府管的,而個人家庭的事情是由自己負責的。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既能公事公辦,又能料理家庭事務,非常能幹。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案戶比民》的部首是木,部首筆畫為4畫。
來源
《案戶比民》最早見于《戰國策·魏策一》:“叮使場車子,納手馬耳;案戶比民之務,一官欲料如許,世實有之。”後來成為常用的成語。
繁體字
《案戶比民》的繁體字為「案戶比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寫作「按戶比民」。
例句
他不僅在工作上做得出色,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也是一個能案戶比民的人。
組詞
案子、戶籍、比照、民主。
近義詞
公私分明、公私兩忘。
反義詞
無能為力、懶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