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贊揚或祝賀的文詞。 唐 柳宗元 《箕子碑》:“古闕頌辭,繼在後儒。”
頌辭是漢語中用來贊美或歌頌特定對象(如人物、成就、事物等)的特定文詞或文章形式,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定義與功能
頌辭以華麗的辭藻和優美語言表達對被頌揚對象的敬仰之情,常用于描述人物品德、功績或事物特點。其核心功能是贊美,形式涵蓋書面文章、演講内容或詩歌等。
結構與使用場景
曆史與文學關聯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祭祀舞曲的配詞(《詩經》部分收錄),後演變為獨立文體。與“頌詞”一詞常互通,但“頌詞”更側重儀式性講話(如大使遞交國書時的發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箕子碑》原文或現代慶典文獻資料。
頌辭,指歌頌、贊美的言辭或篇章,用以表達對人、事、物的贊美和崇敬之情。該詞的拆分部首為頁和辛,其中頁字表示言語,辛字表示辛勤。頌辭的筆畫數為13畫。
《頌辭》一詞來源于《詩經·頌》中的《大雅·文王》:“惟天之命運,於穆不已。”意思是說文王接受上天賦予的使命而不斷努力奮鬥。後來,頌辭逐漸演變成一種表現對優秀人物、偉大事迹或非凡品德的稱贊的文學形式。
在繁體字中,頌辭的寫法為“頌辭”。繁體字在書寫時多采用草書或行書形式,更能體現古典氣息和書法之美。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頌辭為例,古代寫法為“頌辭”,字形更為古樸,在書寫時使用毛筆,橫豎撇捺的筆畫有所變化。
例句:
1. 這首頌辭歌頌了他的英雄事迹,贊美了他的高尚品德。
2. 他為國家作出的貢獻值得我們用頌辭留下來。
組詞:贊頌、稱頌、歌頌、頌揚。
近義詞:贊美、頌贊、贊頌。
反義詞:譴責、批評、貶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