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末座。古人常以居下席表示謙敬。 南朝 梁 沉約 《侍宴謝朏宅餞東歸應制》詩:“飲和陪下席,論道光上筵。”
(1).離開席位,表示恭敬。 漢 劉向 《說苑·政理》:“ 景公 乃下席而謝之。”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
(2).謂離開原來的居處,睡在守孝的草席上。《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司馬貞 索隱:“下席,言其寝苫居廬。”
(3).到講席之下。《南齊書·劉瓛傳》:“ 瓛 姿狀纖小,儒學冠於當時,京師士子貴遊莫不下席受業。”
“下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釋義:
末座或低等席位
指宴席、聚會中較為次要的座位,古人常以“居下席”表示謙敬。例如南朝梁沈約的詩句“飲和陪下席,論道光上筵”,即通過對比“下席”與“上筵”體現身份差異。
離開座位以示恭敬
在禮儀場合中,賓客或主人通過“下席”(離開席位)表達敬意。如《顔氏家訓》提到“南人賓至不迎……送客下席而已”,以及《紅樓夢》中寶玉“下席過來向黛玉笑”的場景。
守孝禮儀
特指離開原居處,睡在草席上守孝。如《史記》記載“天子下席”,司馬貞注解為“寝苫居廬”(睡草席、居草屋)。
講學場景
指學生到講席下聽講,體現對師長的尊重。《南齊書》描述劉瓛講學時“京師士子貴遊莫不下席受業”。
《下席》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的是在宴會中座位次序中的下位,即較為尊敬者的席位。
《下席》的部首是“⺈”(爪部),共有4個筆畫。
《下席》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社交禮儀。在古代宴會中,主人常根據身份和地位将客人分配到不同的席位。下席即為較低的席位,而上席則指較高的席位。
《下席》的繁體字為「下席」。
古時候寫《下席》的漢字形狀較為簡單,常以「下帀」表示。
1. 在這次家族聚會上,我被安排在了下席。
2. 他是個非常受尊重的長輩,永遠坐在上席而不是下席。
下坐、下客、下行、上席、上訪
低席、次席、下位、次位
上席、高席、上位、高位
【别人正在浏覽】